【曉荷·見聞】腹有詩書氣自華(散文) ——謹(jǐn)以此拙文送給詩書畫烙家陳細(xì)送先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贝宋碾m短,足可以喻大也。——題記
自從開始搬磚碼字以來,總喜歡在小文前面,有感而發(fā)地附上三五句詩,作為題記。本意是想用個七言八句,來提升下文章品味,沾一沾古人的翰墨詩香氣。有和我一樣不懂詩詞格律的人,看過之后,跟著一片叫好,說是好詩——應(yīng)該是還上口,讀起來感覺不錯;不過,內(nèi)行只要用眼睛掃描一下,就知道這些和詩還真是難以掛上號。
我有自知之名,天賦本就不足,小學(xué)拼音連“b-p-m-o”四聲就沒有過關(guān),加上方言特重,更不要講“平平仄仄,仄仄平”這些韻律,一談到這些,頭都是大的,暈暈糊糊,搞不清東南西北了,你說這寫的能叫詩嗎?因此,我常在微圈里調(diào)侃自己,寫上幾句順口溜,先聲明“打醬油來了”。但是,等時間久了,看到微圈里老師們曬的、真正的、朗讀起來,能帶有韻律感的五言七律,還真是羨慕不已。漸漸覺得自己寫的順口溜不上檔次,難登大雅之堂。
其間,微圈里有詩書畫烙家,陳細(xì)送老師分享美畫佳作的同時,會附上隨畫應(yīng)景所作的律詩。每每讀來,能切切實實地感知到他深厚的文化底蘊,品嘗其詩優(yōu)揚韻律的同時,沉進在他完美的人格中,詩如其人地深深吸引著我。于是,我就把自己寫的,準(zhǔn)備用在自己文章前面的,自我感覺良好的“詩兒”,請陳老師雅正。
記得最開始是在寫《獅山神嶺謁于光》一文,我寫了一首“景都兩地共攜手,斗山神嶺尋于光。伯溫撰寫墓志銘,光緒青碑依舊在。于家灣里翻家譜,尋墓索宗還其源。金頭銀手今何在,留得忠魂浩氣揚?!?br />
我說:“老師,我寫的是順口溜,請老師有空幫我雅正一下?!?br />
陳老師問:“你是要修成七律么?”
我回道:“老師,我是不懂格律,看到老師寫的詩,文雅、古韻、深奧、厚重就行?!?br />
我接著又說:“行,七律也行?!?br />
陳老師接著講:“七言八句只能是七律,七律除本句外,全篇不可重字。三、四,五、六四句必須成聯(lián)?!?br />
我說:“啊,老師有空幫我講講,律詩這方面的知識,好好學(xué)習(xí)一下?!?br />
后來,我自己又修改了下:
“景都兩地共攜手,尋宗索譜還其源。伯溫撰寫墓志銘,光緒刻淚沾襟。斗山神嶺尋懷遠,于家后人敘其。碎頭剁手報君恩,甲辰之年祭忠。”——題記。
嘿嘿,我心里想,這樣總還可以吧?
過了一會兒,陳老師把他寫的發(fā)了過來:
“景市增編瓷業(yè)史,軍窯探研謁于光。青碑墓志伯溫撰,名將勛功日月長。家譜翻篇追舊事,金銀復(fù)體謝明皇。獅山屹立英魂在,一座陶都半姓昌?!?br />
緊接著,陳老師又把第七句“屹立”兩個字,換成了“神嶺”二字。
“景市增編瓷業(yè)史,軍窯探研謁于光。青碑墓志伯溫撰,名將勛功日月長。家譜翻篇追舊事,金銀復(fù)體謝明皇。獅山神嶺英魂在,一座陶都半姓昌。”
陳老師問:“有用不?”
我立刻回道:“老師,豈止有用,在學(xué)習(xí),老師辛苦了!”
緊接著陳老師又寫了一首詩過來:
“獅山肅穆峙湖鄉(xiāng),云掩淚泉安駿良。懷遠蘭州悲命殞,魂歸神嶺作松蒼。伯溫親寫墓銘志,驍將功昭日月長。半座瓷都興業(yè)史,軍窯靈火肇于光?!?br />
看著陳老師寫的這些這些詩,真是喜歡得很。不僅文字功底深厚,而且讀起來韻律感十足,抑揚頓挫,郎朗上口。
陳老師說:“我也寫不好,學(xué)詩,技術(shù)上一堂課即可!要成為詩人就得憑功力,加靈感(詩性)了?!?br />
陳老師還說:“入平水韻的詩,讀起來韻律感就強一些?!?br />
當(dāng)時我就回道:“何時去拜訪老師,學(xué)習(xí)一節(jié)課。我知道要寫好詩,非一日之功,肚子里沒墨水的厚度可不行。”
接著我還說:“老師,我不行。一聽到平仄,仄仄平,頭就會犯暈。不過,還是很想學(xué)?!?br />
陳老師又說:“平仄不用記,平仄表是蒙人?!?br />
我說:“真的?那記啥?三四、五六對仗成聯(lián),不重字?!?br />
這時已經(jīng)很晚了,我就說,老師您先休息,等您那天有空,再到您處一邊喝茶,一邊學(xué)習(xí)。
就這樣,在陳老師的悉心指導(dǎo)下,我心底深處一棵原本散漫的,寫個七言八句時,只知道打醬油的手法,不拘格律的心態(tài)也在改變,慢慢地對平仄也感興趣了。
過了一段時間,我在寫?yīng){山中小——《【城鄉(xiāng)記憶】安得獅山新校千萬間》一文時,又寫了一首七言八句:
“昔從中館到獅山,時光不惑十春晚。觀音石下育桃李,鄱陽湖上出俊才。
曾育雪松根莖茂,聞遷新址枝葉繁。寒舍舊祠何處尋,八村新校千萬間?!?br />
發(fā)給陳老師討教,陳老師當(dāng)時就回道“韻律還是不合。晚上我來調(diào)?!?br />
多好的一個人,用“德藝雙馨”四個字來送給陳細(xì)送老師,應(yīng)該是實至名歸。很可惜,老年大學(xué)辦的書畫班,本來陳老師一直在上課,因為身體等原因,今年下年就沒有再去上課,這個書畫班就沒有再開了。
陳老師講:“每首詩都有固定韻腳,韻腳上的字必須押韻;韻腳即偶句第七字,第一句第七字可押可不押;非韻腳,第七字一定不得押韻?!?br />
后來,陳老師把這首詩調(diào)成了這樣:
“難忘鄉(xiāng)村執(zhí)教鞭,獅山中館獻華年。觀音石下育桃李,蠡水灘前耕硯田。黌舍透風(fēng)培雅士,寒窗漏月養(yǎng)儒賢。校園如畫生員少,學(xué)步稚童城里遷?!?br />
接著陳老師又講到:
“1、韻腳上用韻字:年、田、賢、遷。非韻腳上不用韻字:李、士、少。首句可押韻亦可不押韻,本詩首句用鞭字押了韻。
2、第一、二句可對對仗亦可不對,此未對。
第三、四兩句對仗成聯(lián),
第五、六兩句對仗成聯(lián)。
第七、八句可對仗亦可不對,此未對。
3、單句仄收,偶句平收,平仄相間。如單句李(仄)、偶句田(平)。單句士(仄),偶句賢(平),單句少(仄),偶句遷(平)?!?br />
然后,他又把尾聯(lián)改動了一下,“并非皓首詔人老,粉筆灰飛夙夢圓?!?br />
并且說:“結(jié)句不同,詩意以變?!?br />
是啊,陳老師才華橫溢,精通韻律。直到現(xiàn)在,我還真通了一點點。
接著陳老師還講到:“一、三、五不任,二、四、六分明。即每一句一、三、五三個字不任平仄,二、四、六三個字必講平仄。笫七字是韻腳,不在此列。”
“一詩應(yīng)押一韻,此詩有四種韻。”
后來,陳老師還把我前面寫的這首,進行了如下細(xì)致的點評(1—9):
“昔從中館到獅山√
一|—
一恍不惑十春秋X
|—|
獅子山下育桃李X
||一
鄱陽湖上出俊良X
一||
曾植雪松根莖深X
一一|
聞遷新址枝葉茂X
一||
寒舍舊祠今安在X
|一一
八村新校千萬間X
一||”
1、“一”代表平聲,“|”代表仄聲。
2、每句第二、四、六字是講平仄的,平仄相間。一、三、五字不任。
3、第七字是韻字,一般押平聲韻。即第一句第七字可平可仄,第三、五、七句笫七字必須仄聲。第二、四、六、八句第七字必須平聲,且在同一韻內(nèi)。
4、每句最后三字不可全平或全仄。|
5、x是代表此句平仄(律)有問題
6、每句三個符號必須交替,即:一|一,或|一|。出現(xiàn)一一|,或||一都是錯的!
7、韻:你詩中“山”與”間”兩字押韻,其余秋、良茂都不押韻。再者第三,五、七三句句末字必須是仄聲。
8、對仗:
三、四兩句,五、六兩句必須對仗成兩幅對聯(lián)。第一、二兩句,七、八兩句可對可不對。
9、全詩不可重字。
我反復(fù)研讀陳老師的這些點評,結(jié)合陳老師平時所講的知識點,終于悟出了一點點格律詩的門道。隨后,就對陳老師前面一首詩,學(xué)著陳老師點評我的模樣,班門弄斧起來:
“難忘鄉(xiāng)村執(zhí)教鞭,bian(可平可仄)
|—|
獅山中館獻華年。Nian(押)
—|—
觀音石下育桃李,li(x)(3-4對仗)
—|—
蠡水灘前耕硯田。Lian(押)(3-4仗)
|—|
黌舍透風(fēng)培雅士,shi(x)(5-6對仗)
|—|
寒窗漏月養(yǎng)儒賢。Xian(押)(5-6仗)
—|—
校園如畫生員少,shao(x)
—|—
學(xué)步稚童城里遷。Qian(押)
|—|”
然后心懷忐忑地問:“老師,是這樣吧?”
陳老師很快的就回道:“完全正確!”
陳老師這擲地有聲的四個字,可是滿滿的鼓勵。接著陳老師又發(fā)來了平仄的運用知識:“一、二句相對,二、三句相拈。三、四句相對,四、五句相拈。五、六句相對,六、七句相拈。七、八句相對?!?br />
于我,這可算是跟著陳老師學(xué)習(xí)七言格律詩的完美收官。不過,寫格律詩不是一日之功,古人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边€真是不假;寫詩還要像陳老師所說的,反復(fù)推敲,要具有“詩性”和靈感。
靜下來的時候,我總在想,自從開始寫一寫小文以來,非常幸運。一路走過來,遇到的盡是像陳細(xì)送老師一樣的良師益友,豪不藏私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地于我傾囊相授,受益多多。
今天小年,外面正在下著小雨,富有浪漫情感的文化人都講“小雨怡情又怡性”。此時,我懷著感恩的心,把近階段跟著陳細(xì)送老師學(xué)寫七言格律詩的經(jīng)過,一一整理起來,好時時可以溫故而知新。這一個個文字片段,于陳老師還真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贝宋碾m短,足可以喻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