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凡】千年之美(散文)
一
夜里十點多鐘,太原的路街依然燈火輝煌。太原市作為山西省省會城市從來不缺乏喧騰,如同其城市徽標上的那團火焰,紅火熱烈。
從高鐵站出來,坐上網(wǎng)約車,我們就加入到車水馬龍中。妻子與司機閑聊,我卻在盤算明天該去哪里?該如何品讀太原?這樣一想,晉祠這個響當當?shù)拿志兔傲顺鰜?,像雨后春筍“嘎巴、嘎巴”地迅速長滿心間。
十年前,我來過太原?;蛟S是時間倉促,也許就是因為學識淺薄,竟然沒能跨進晉祠的大門,走入這座堪稱博大精深的藝術(shù)殿堂。我們先來盤點一番,這里擁有殿、堂、樓、閣、亭、臺、橋、榭等各式建筑一百多座,雕塑一百多尊,鑄造藝術(shù)品三十多件,歷代碑刻四百多通,詩文匾聯(lián)二百多幅,可以說文化遺存極為豐厚。在我眼里晉祠是個很神圣的地方,不是學富五車,怎敢輕易打開這本貯藏著三千年歷史文化的“線裝書”,怎敢品鑒它的建筑美、文化美、園林美。
我多少有點抱怨自己沒有好好學學歷史,滿足于一知半解,甚至想為啥不看看《營造法式》,知道個屋檐、斗拱是啥也好。但轉(zhuǎn)念又想,即便我窮盡腳力走遍百余座的古建筑,又能參透多少古往今來的玄妙?看來只能走馬觀花了,這也沒什么不好,外行看得就是個熱鬧。十年過來了,學識水平還那樣,不過膽子大了許多。晉祠依然厚重著,我盡管淺薄著,不是說無知者無畏嘛,此生一見,終是無憾。
一夜秋風過,晨曦遍城廓。出發(fā),走進晉祠,也讓晉祠跨越千年的美駐留心底。
二
晉祠位于太原市西南二十多公里的懸甕山下,依山就勢佇立晉水之旁。從我住的酒店去晉祠有一趟直達的公交車,四十多分鐘即可以到達。
我在自己居住的城市,習慣于自駕車,而在別人居住的城市里則非常愿意乘坐公交車。我覺得公交車是一座城市的窗戶,可以從形形色色的乘客身上,瞥見一座城的日常,品味尋常的生活。今天是周日,車上人不多。臨近座位上,三位與我年齡相仿的女人,正在侃侃而談。她們也是去晉祠,要去拍紅葉滿山、落葉金黃的秋景。從她們笑逐顏開的表情,便可讀出晉祠在太原人心里的位置,晉祠不單是歷史與文化的集合體,也是風光秀麗的所在,美的東西總是令人心花怒放。
一下公交車,我才搞明白,晉祠風景區(qū)是由晉祠公園和晉祠博物館兩部分構(gòu)成。晉祠公園假山真水,亭臺樓閣、蓮池水榭點綴其間。公園東南部有一處俗稱南湖的地方,湖上有三孔橋,橋上行人,橋下泛舟,水色碧秀,恍若江南風光。公園內(nèi)溪水潺潺、亭秀閣明、林木茂盛,的確是一個很好玩的地方。正是因為如此,一些游客一看到“晉祠勝景”的牌匾,很容易把這里誤作晉祠,興高采烈地游玩,浪費了大把的時間。
我可不敢在這里流連忘返,晉祠博物館才是目標,那里有一扇打開千年歷史和文化的大門。一路朝西走去,沿途被不少導(dǎo)游攔住,說是不找導(dǎo)游講解根本看不懂。我沒有絲毫猶豫地予以拒絕,因為晉祠這本大書讀起來很費勁,導(dǎo)游也未必能讀懂。況且這些導(dǎo)游并不是專業(yè)導(dǎo)游,而是老百姓說的“野導(dǎo)”。
說到大書,還真遇到一本石雕的“大書”。一塊巨大石碑前站著不少游人,一個孩子正有板有眼地朗讀著什么。我湊過去,見石碑上刻著一篇散文——《晉祠》。這是當代作家梁衡先生的作品,兩千多字便把晉祠寫得生動傳神。梁衡先生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不愧是大手筆,一則“剪桐封弟”的成語故事,就把我?guī)У饺昵暗奈髦芡醭?br />
三千年前,大約也是秋季?;始液笤豪铮粚π⌒值苷谕嫠f音[。哥哥成王姬誦拾起一片桐葉,剪成玉圭形狀遞給弟弟姬虞說,封你為唐國諸侯。你我這樣做、這么說,都是哄弟弟開心,但天子無戲言,姬虞長大后便來到山西,也就是唐國,憑著那枚樹葉做了諸侯。姬虞挺能干,興修水利,利國利民,人民安居樂業(yè)。其子繼位后,因晉水改唐國為晉國。后來,人們感恩姬虞,就在懸甕山下建起祠堂,祀奉姬虞,后人稱之為晉祠。
這就是晉祠的來源,但晉祠究竟建于何時已不可考了。有文獻認為始建于漢代,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記載“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唐叔虞就是姬虞。其后,歷經(jīng)北齊、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朝代重修和擴建,逐漸形成一個龐大的古建筑群。但奇怪的是,不知道從何時起,祭祀的主神由姬虞變?yōu)槠淠负笠亟?。我查了一些資料,除了有一說邑姜是姜太公之女外,沒有發(fā)現(xiàn)邑姜的豐功偉績,難道是因為她有一個神一樣的父親,還是因為生了個勤政為民的好兒子?
歷史就是這樣,誰能參悟至通透,窮盡每一個啞謎?我們唯有堅定文化自信,不斷學習,了解歷史,銘記歷史。這樣想著,我的底氣陡然大增,心氣愈發(fā)高漲,轉(zhuǎn)身朝晉祠大門大步走去。
三
作為花甲之年且有身份證的人,晉祠非常友好地讓我免費入園。大山西真的是有大氣魄,沒有錙銖必較。如此慷慨,我得且行且珍惜。
一進大門,橫擋在面前就是一座方方正正、莊重典雅的建筑——水鏡臺。這是一座古戲臺,前邊唱戲的臺子始建于明代,后面的樓閣是清朝補建的,明清兩朝聯(lián)手打造的集殿、臺、樓、閣于一體的“大舞臺”。舞臺之上,千百年來不知演繹了多少人間悲喜劇。十二根高大的明柱支撐著卷棚,戲臺鋪陳在高臺之上,敞敞亮亮。據(jù)說,臺下埋了許多大水缸,每兩個倒扣在一起,起到“音箱”的作用,使唱戲的音效更好。轉(zhuǎn)到后面,歇山頂?shù)奈蓍軆蛇吢N角,展翅欲飛的樣子。一門兩窗,窗是傳統(tǒng)的圓形窗,看上去好像瞪著一雙大眼睛,是驚嘆于戲臺上鑼鼓絲竹中那些喜怒哀樂、忠孝節(jié)義、善惡忠奸的故事嗎?
其實,單是“水鏡”二字,便包含著豐富的文化意蘊。大概要從《漢書》“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講起,還要講“馬邑之圍”,講講漢武帝。故事太久遠,也很繁復(fù),于我來說,明白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道理,已經(jīng)算是大悟了。
我沿著祠區(qū)內(nèi)中軸線,由東向西興奮地漫走,不知疲倦。走過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鐘鼓二樓、獻殿、魚沼飛梁,一路向圣母殿走去。沿途遇見一棟棟古老的建筑,一幢幢造型古樸優(yōu)美,畫梁雕棟,每一個細節(jié)都是用工精巧,一些名人題詠更是詞工句麗、書法精湛。從北宋到清朝,多元的文化標識更迭交替、錯落其間,雅韻風致層出不窮。
當然,這一路如果都是紅墻黃瓦、翹角飛檐,大抵也是少些意趣,缺乏靈動。晉祠妙就妙在依山傍水,山青水秀。山是懸甕山,山色郁郁,環(huán)抱晉祠,水是晉水,碧波潺潺,環(huán)繞晉祠。這個季節(jié),天高云淡,山坡上高高低低的樹木葉子已是黃綠參半,間或紅葉斑駁,斑斕的色彩像五彩的旗幟,似乎在為晉祠搖旗喝彩。山西相對缺水,晉水便無大河湯湯那種張揚,也無江南園林曲池豐盈的洋洋自得,一溪一泉,水波清清,委婉地流淌祠內(nèi),營造出別致的水景效果。梁衡先生在《晉祠》一文中有關(guān)于水的描寫,不妨輯錄于此:“那里一泓深潭,這里一條小渠。橋下有河,亭中有井,路邊有溪,石間有細流脈脈,如線如縷;林中有碧波閃閃,如錦如緞。這么多的水,又不知是從哪里冒出的,叮叮咚咚,只聞佩環(huán)齊鳴,卻找不到一處泉眼,原來不是藏在殿下,就是隱于亭后?!边@段文字活靈活現(xiàn)、生動傳神,寫出晉祠水景的獨特與別致。
秀美的山水,引得李白揮毫,他在《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一詩中寫道:“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边€不忘又綴上一筆:“紅妝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寫翠娥?!北逃窳魉俪咔逄?,穿亭繞榭,冉冉不絕一千多年,幾多紅妝欲醉,又映照了幾多翠娥的倩影?
四
既有山有水,就不得不說說樹。晉祠園內(nèi)可以說古樹參天,掛牌的古樹名木近百株,其中上千年的古樹就有三十株之多。它們以生命的堅韌與頑強,在千百年的風雨中,守候著燦爛的歷史文脈。樹是有靈魂的,如果它能開口說話,一定會敘說很多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
晉祠名氣最大的兩棵樹,莫過于周柏和唐槐。西周時種下的柏樹,唐朝時種下的槐樹,千年古木的代表,至今蒼枝屈虬、茂盛蔥郁。山上山下,以及殿閣池邊,林茂樹高,常綠的松柏、粗壯的老槐樹、垂岸的大柳樹給晉祠的古樸滄桑描上一筆鮮活,歷史鑄就的風骨與大自然的造化揉為一體,游人的懷古發(fā)幽之情與游山玩水之趣融為一體,都蔭蔽在樹木下,隨風飄舞。
欣賞了一路古樸滄桑與自然之美,我來到了晉祠古建筑群的主體——圣母殿。遠看,古樹掩映下,大殿四個尖角高高挑起,黃綠色的琉璃瓦斜鋪屋頂,飛檐下八根盤龍殿柱支撐大殿的前臉,盡顯磅礴大氣、雄偉氣勢。精雕細刻的盤龍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盤龍殿柱,八條龍昂首顧盼,炯炯有神,氣勢逼人,不由得對千年前的工匠精神敬佩有加。檐下的斗拱疏密有致,像一排海浪花,極富韻律地流動在懸挑的屋檐下。
殿內(nèi)有房梁而無支柱,顯得格外寬敞。泥塑的圣母邑姜像居中而坐,神態(tài)莊嚴,雍容華貴。圍繞四周的是四十多尊侍女像,形態(tài)各異,各司其職,顧盼生姿,世態(tài)人情,纖毫畢現(xiàn)。據(jù)說,梅蘭芳先生最喜歡北側(cè)一尊侍女像,微微低著頭,正面含笑,側(cè)面悲戚。梅先生認為,這是“一顰一笑似訴生平”??上В覜]看得如此細致,這就是走馬觀花的不足。
站在殿外廊道上,俯瞰順坡而下的亭閣樓臺,感覺圣母殿就像一位坐在高堂上的祖母,環(huán)視著膝下兒孫,一大家子和諧地聚攏在懸甕山下、晉水之側(cè),一派祥和,幸福滿滿。
五
從圣母殿下來,我再次走上十字橋上,品讀橋邊標牌上的文字,那是建筑學大家梁思成先生的點評:“此式石柱橋,在古畫中偶見,實物則僅此一孤例,洵為可貴?!?br />
這是一個四方形的“魚沼”,令人叫絕的是其上架設(shè)的是一座十字板橋。在我國古代圓形為池、方形為沼,因為沼中養(yǎng)魚,又因橋造型像一只展翅欲飛的大鳥,這個橋就叫做“魚沼飛梁”。整個橋呈十字立體交叉狀,東西方向?qū)掗熎教?,與圣母殿正門相接,南北兩翼下斜至岸邊。這大概算是我國第一座立交橋吧,其實這就是皇家園林的霸氣所在,“立交橋”的造價、工藝不是單向拱橋所能比擬的。
我沿著橋向南走去,走過“難老泉”“不系舟”,不知不覺到了一個游人稀少的地方。這里小溪靜靜地流淌,岸邊青石壘道,遠處一座拱橋彎過溪面。這一岸,半人多高的灌木樹葉幾乎掉光,一簇簇紅豆掛在枝頭,紅艷奪目。而對岸一行柳樹,枝條垂向水面,輕風拂過,微微搖曳,幽靜安然。
我在一塊大石頭上坐下,尋思著自己是走不完晉祠里一百余座古建筑了。想到自古以來無數(shù)名人雅士紛至沓來,題詩留墨,不由得心生感慨,佩服他們的腳力,更敬佩他們精彩的詩文書跡。唐太宗李世民游覽晉祠,寫下《晉祠之銘并序》,刻立石碑。唐代詩人李白寓居晉祠,揮毫寫就不少詩篇吟詠晉祠。范仲淹游晉祠時發(fā)出“皆如晉祠下,生民無旱年”的感嘆。還有歐陽修、白居易、元好問、于謙、傅山、朱彝尊……
我們是凡夫俗子,比不得名人雅士,可以走不完晉祠的每個角落,不必描摹歷史長河中每一朵浪花的形態(tài)。但我們可以踩著文人墨客的足跡,以欣賞的心態(tài),品味一檐一檁、一磚一石,感受時光荏苒造就的歷史滄桑和文化積淀,增進對傳統(tǒng)文化生命力的信念與信心。我們不是過客,而是歷史的感受者和文化的傳承者,身處歷史這條主線的延長線上,得有這個責任和義務(wù),得有這份堅定的自信。
思緒從千年之遙,一路飄到一百一十七年前。在距晉祠一里多遠的赤橋村,一位名叫劉大鵬的鄉(xiāng)紳正在做一件本該官府做的事情,私人編撰了一部《晉祠志》。此時,他低頭醞釀著志書的開篇序言,甕山晉水、圣殿古寺、古柏老槐如畫般展現(xiàn)腦海。忽然,心中一語似初升的太陽噴薄而出:“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而晉陽之勝,全在晉祠?!?br />
這是千百年來晉祠最有氣勢的宣言,以國畫潑墨的力道,畫出晉祠跨越千年的壯美,璀璨絢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