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項羽敗亡之必然論(雜文)
項羽敗亡之必然論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揭竿而起,并在陳縣建立“張楚”政權(quán)。同年九月,項羽也隨其叔父項梁在吳中起兵。后來劉邦也來歸附項梁。就此秦末的兩個重要的人物全部出場。
起初,劉邦的實力與項羽相比有著天壤之別。但是經(jīng)過了八年混戰(zhàn)之后,劉邦卻在垓下一戰(zhàn)中徹底擊敗項羽,并很快統(tǒng)一了全國。垓下一戰(zhàn)項羽十萬大軍幾乎損失殆盡。面對著四面楚歌也不免無奈的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名籍,字羽,是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項家世世代代為楚國的將領(lǐng)。楚國名將項燕就是項羽的祖父。
項羽小的時候?qū)W讀書寫字,沒有多大的興趣。于是就放棄了。后來又去學劍術(shù)還是無功而返。他的叔父項梁很生氣。項羽卻對他的叔父說:“學寫字只不過記記姓名而已!學劍術(shù)也只能抵擋一個人,我要學就要學那種抵擋上萬人的本領(lǐng)?!庇谑琼椓壕徒趟麑W兵法,項羽很高興,但是,真正學起來卻又是粗知大意,從來不肯認真的深入的去鉆研。從其學習的態(tài)度我們也許能看出一點后來敗亡的端倪。
其實任何事情的發(fā)展和結(jié)果都有著其必然性,項羽之敗亡也不是一次偶然。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蔽覀儾环翉拇巳齻€角度來分析其敗亡之原因。
第一、天時
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項羽斬宋義后,以決死的精神和非凡的氣概,揮師北進,向巨鹿進發(fā)。他首先派英布和蒲將軍作先鋒,率兩萬人馬渡漳水,援救巨鹿,切斷秦軍的糧道。繼而親率全部人馬渡河北進。過河后,他們鑿沉了所有的船只,砸碎了炊具,燒毀了軍營,每人只帶了三天的糧食,表示了只能前進,不能后退的必勝的決心。
經(jīng)過一連九次的激戰(zhàn),終于大敗秦軍,殺死了秦將蘇角,俘虜大將王離,涉閑走投無路,自焚而死。在這次鏖戰(zhàn)中,其他的各路將領(lǐng)懾于秦軍之淫威,都不敢上前助戰(zhàn)。他們遠遠的站在各自的壁壘上,眼看著楚軍以一當十,勇猛作戰(zhàn)。項羽打敗秦軍以后,立刻召集各路援軍首領(lǐng)。他們進入項羽的營門之后,一個個俯著身子,用膝蓋走路去見項羽,連頭都不敢抬。其破釜沉舟解巨鹿之圍的勇氣和策略足以稱的上英雄。
其時,群雄并舉,項羽最強,可謂占盡天時。
巨鹿之戰(zhàn)之后西進關(guān)中,劉邦以攻破咸陽,,派兵扼守函谷關(guān),項羽聽說劉邦已經(jīng)攻入咸陽,便勃然大怒,立即派英布等人攻破函谷關(guān)。十二月中旬,項羽率領(lǐng)大軍來到戲西。
劉邦聽說項羽已攻破函谷關(guān),便放棄咸陽駐軍霸上。其有兵十萬,號稱二十萬,項羽此時有兵四十萬,號稱百萬,駐于新豐鴻門,其時項劉之力量懸殊可見一斑。鴻門宴早已膾炙人口,不必我多費筆墨,然當時局勢于劉邦十分不利,天時依然眷顧著項羽一方。
鴻門宴上項羽以婦人之仁放走劉邦之后,斷送了良好的時機。項羽分封諸侯,破壞了秦始皇統(tǒng)一以來的統(tǒng)一局面,恢復了戰(zhàn)國時代的群雄割局之后,天時于項羽將盡失矣,后來四年楚漢相爭之時又不聽謀士范增之言,失盡天時,才致有垓下之敗。
天時曾多次眷顧項羽而項羽卻拱手送出,項羽兵敗垓下,曾歌曰:“時不利兮”,這鍋,天時不背!
第二、地利
在冷兵器時代,地利之險由函谷關(guān)之“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可以看出地利對戰(zhàn)爭的決定性作用。地利之爭皆在項劉。劉邦采用韓信之計策“明修戰(zhàn)道,暗渡沉倉”之后盡奪取了關(guān)中富饒之地,以為兵備。關(guān)中地區(qū)四面環(huán)山,四面皆是險要地形,東面的函谷關(guān)更是“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眲盍鴿h中,巴蜀之后由丞相蕭何建立了一個富足的糧庫的兵源基地。充分滿足了戰(zhàn)爭對糧食和兵源的需要。項羽彭城大捷之后,劉邦的兵力迅速得到了補充,而項羽卻無兵可補,由此可見地利之關(guān)鍵。
公元前206年二月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建都彭城,把劉邦分封為漢王,占有漢中、巴蜀地區(qū),定都南鄭。關(guān)中平原有“西府糧倉”之稱,秦王贏政就是依靠它而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的。
西入咸陽之后,有人建議:“關(guān)中之地,有山河之險,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比幻鎸σ员M成焦土的秦宮,望而興嘆。又加其思鄉(xiāng)心切,一心東歸,于是就放棄了此天授之地利。
彭城地處華東,四面皆空曠開闊之地,不但無險可守,相反卻是易攻難守之地,雖有平原之沃野,糧倉充足,但卻需重兵看護,大戰(zhàn)之時兵力的較量大多時候是決定勝敗的關(guān)鍵。項羽雖有數(shù)量上多于劉邦數(shù)倍之兵,實際上真正有效投入作戰(zhàn)的卻和劉邦相差無幾,又加上無后備兵源補給,兩軍混戰(zhàn)的結(jié)果只能是每況念下。
試想,項羽分封天下之后自居咸陽、屯兵關(guān)中。那楚漢之爭的結(jié)果將會如何呢?
第三、人和
項羽失人和有六:
巨鹿之戰(zhàn)這后,項羽統(tǒng)率各路人馬和秦朝降軍向關(guān)中進發(fā),準備最后推翻秦王朝。秦朝降軍沿途受到諸侯軍的侮辱,私下時多有怨言。項羽知道后,惟恐他們發(fā)生變亂,于是就跟英布、蒲將軍等人計議,在兵到新安的時候,乘夜把二十萬秦朝降卒都活進埋在新安城南,只留下章邯、司馬欣、董翳三名降將,跟隨入關(guān)。
此項羽失人和之一也。
鴻門宴以后沒幾天,項羽就和各路將領(lǐng)帶領(lǐng)著人馬進入咸陽,在咸陽城時大肆屠殺。他處死了已經(jīng)投降的秦王子嬰,火燒了秦朝的宮室。那個“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的阿房宮,也被付之一炬,大火足足燒了三個月。項羽收羅了秦宮的財產(chǎn)和美女,準備帶回彭城。看到項羽有這些作法,關(guān)中人民大失所望。
此項羽失人和之二也。
項羽與劉邦相約先入咸陽者為關(guān)中王,而劉邦先入咸陽,項羽卻背信以強大的軍事優(yōu)勢強封諸候,把應為關(guān)中王的劉邦封在了偏僻的南鄭,名為漢王,其領(lǐng)地卻只有漢中和巴蜀。
此項羽失人和之三也。
誅殺義帝,貽人口實。項羽分封諸侯之時“遷徙義帝,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后劉邦聽三老董公的建議,高舉義旗,為義帝發(fā)喪。劉邦還親自表演了悲痛欲絕,義憤填膺,不知道為自己賺取了多少民心。殺一個無權(quán)之帝,引來一群反對者,還將自己置于道義的最低點,被眾人譴責,人心盡失,項羽真乃一混人。
此項羽失人和之四也。
項羽分封諸候,破壞了秦始皇以來的統(tǒng)一局面,恢復了戰(zhàn)國時代的六國貴族希望的封建割據(jù),卻違背了廣大底層人民希望統(tǒng)一,消弭戰(zhàn)爭的迫切愿望。同時,他分封諸候又不完全根據(jù)功勞的大小,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夾雜著許多個人的好惡。由于封存得不夠公平,沒有受封、或者封地不多的人,更加不滿,所以釀成了割據(jù)勢力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有大功,二未被分封的田儋在齊地首先發(fā)難,導致項羽領(lǐng)兵陷入齊地,劉邦趁機出陳倉占領(lǐng)關(guān)中,然后出兵函谷關(guān),趁項羽與田氏毆斗之時,占領(lǐng)彭城。
此項羽失人和之五也。
項羽個人戰(zhàn)斗水平如果是100分,劉邦最多20分。項羽個人戰(zhàn)爭水平如果是80分,劉邦最多50分。項羽個人戰(zhàn)役水平如果是50分,那么劉邦有80分。相遇個人戰(zhàn)略水平差不多是0分,劉邦卻有100分。劉邦個人能力雖然一般,但是善于聽取張良、陳平之計謀。戰(zhàn)略布局做的好,項羽集團不管什么事都是項羽自己帶兵出戰(zhàn),劉邦卻可以策反黥布,在項羽的占領(lǐng)區(qū)開辟游擊區(qū),襲擾項羽的糧道,項羽不得不疲于奔命。然后又聽取一個歷史只出場一次的不出名的小人物的建議,兵出武關(guān)開辟宛、葉之南方戰(zhàn)場。還趁韓信帶兵平叛魏王豹的時勢,順勢而為,讓韓信領(lǐng)滅魏之兵,北伐趙、代、燕、齊等,開辟北方戰(zhàn)場。然后北、中、南三面對項羽形成合圍之勢,至此項羽已回天無力。
此項羽失人和之六也。
項羽剛愎自用,獨斷專行,聽不進其他人的意見。唯有一謀士范增尚且不能用,后來還中了陳平之反間計,導致范增離去悲憤而亡。項羽用人的特點:任用妻子及與其關(guān)系好的親信,任人唯親。項伯、龍且、司馬欣等親信雖錯不罰。項羽性格偏狹、固執(zhí)、多疑、自負。導致黥布、陳平、韓信、呂馬童等起初皆為項羽之部下,此皆棟梁之材,自然胸有韜略,項羽不能識人任人。導致人才離去,盡歸于劉邦。
此項羽失人和之七也。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盼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之,攻親戚之所畔;幫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司馬遷為項羽立本紀,甚為失當!只為項羽“傻白甜”乎?項羽本紀,不配!何也?不只因為他是失敗者,嗜殺好殺爛殺是其一;項羽缺乏政治家的胸懷和心智是其二;剛愎自用獨斷專行是其三。有此三條死不足惜?。?!
項羽只好殺人一條就人心盡失,若能得天下,則天理何在?劉邦雖非君子,然盡得人和,項羽麾下之韓信、英布等多倒戈相向,項羽安能不敗,劉邦安能不勝?
若我能為項羽謀,項羽與諸君滅秦之后,定天下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滅秦之后立即接懷王西入關(guān)中,挾天子號令天下,先保證自己政治正確,立于政治制高點,然后用懷王之名,打擊不服從號令者。然后利用某次諸侯叛亂平叛之機會,挾懷王親征,戰(zhàn)死懷王于平叛軍中,然后舉哀旗,哭懷王。令心腹眾將假演擁立,卻之再三,勉強黃袍加身于軍中,然后聚義旗為懷王報酬滅諸侯,定鼎天下。
中策:滅秦后立即遙尊義帝懷王為天下之主,派人控制懷王之行動。然后自封大司馬,大司徒,丞相,代行君權(quán),定都于關(guān)中,最差也要定都洛陽,居天下之中調(diào)度天下之諸侯。打擊異己,平定不服。稱霸天下后,再行謀圖懷王。
下策:如項羽之行,以個人好惡分封天下,任性施為誅殺義帝。當此時,項羽自立西楚霸王,拿出“寶馬贈亭長,頭顱與故人”的豪氣,分利與天下,團結(jié)眾諸侯,亦可保獨享西楚,更不至于國滅身死。
我也是項羽死后兩千多年,才能作此狂言,當一回事后諸葛亮。若當項王帳中,必緘默不言。若言此三策,恐亦如建議其定都關(guān)中,項王不聽,笑其沐猴而冠者,項王烹之矣。
周武王滅殷商之后,周公曾大肆抹黑殷紂王,以彰顯自己出兵之正義,事實是周武王趁紂王討伐東夷,兵力不濟之時,從背后掏了人家殷商的雞窩。東漢光武帝劉秀得位之后,也曾不惜大肆抹黑新朝之王莽,更始帝劉盆兒。李淵太原起兵之當時與得天下之后,也把其表哥隋煬帝抹成大花臉。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奪權(quán)之后,為了彰顯自己之正確,得位之民心,如法炮制,將太子李建成也描摹成無能兼無德。成王敗寇是歷史法則,成功者掌握著書寫歷史的話語權(quán),不抹黑失敗者,怎么彰顯自己的正確呢?所以劉邦建立西漢,秦始皇、秦二世、項羽都無一例外的要被政治對手劉邦釘在恥辱柱上。這個屢試不爽的政治手段,幾千年來何曾改變?
歷史的真相,其實早已說不清了?!扒厝瞬幌咀园?,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二十四史》今人看來不過是一套連續(xù)的《故事會》罷了,何必太較真呢?筆者姑妄言之,諸位何妨姑妄聽之???
2005年8月初稿,2023年5月18日星期四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