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拜謁漢中武候祠(散文)
說起漢中,我并不陌生。前多年,或下去檢查,或旅游觀光,經(jīng)常到此地,因而對那里的山山水水也略知一二。但每次去漢中,匆匆忙忙,沒能靜心地“考究”一番名勝古跡,心中難免留下許多遺憾。12月上旬,借軍休干部參加漢中教育實踐活動之機,我有幸再次拜謁了位于漢中市勉縣境內(nèi)的武候祠。
被稱為西北“小江南”的漢中市,歷史悠久,美麗富饒,吸引了大量客人來此旅游觀光。是日,天氣陰冷,我們一行人乘坐高鐵,穿越馳名中外的大秦嶺隧道,用了一個半小時就到達了漢中市。隨后又馬不停蹄地趕往首日目的地一一勉縣武候祠。
先前對武侯祠的來龍去脈知之甚少,這次到了漢中勉縣才知道武候祠還有那么多門道。
武候祠是紀念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因諸葛亮生前被封為武鄉(xiāng)候,死后又被蜀漢后主劉禪追謚 為“忠武候”,因此歷史上尊稱其祠廟為“武候祠”。234年八月,時年54歲的諸葛亮北出祁山伐魏,不幸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的軍中(今陜西寶雞市岐山縣城南約20公里)。蜀漢后主劉禪遵其遺囑,將諸葛亮安葬在定軍山下(今漢中市勉縣境內(nèi)),并于263年下詔建造祠廟,供后人祭祀。明代1513年祠廟從定軍山遷修到勉縣城西三公里處。此地乃諸葛亮當年赴漢中屯軍北伐的“行轅相府”故址。諸葛人生最后八年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這個宅院里度過的,同時,他五次伐魏,六出祁山的軍事文件也是在這里簽署的。為了紀念和祭祀諸葛亮,全國許多地方都修建了武侯祠,在保存較好的九座武侯祠中,勉縣武侯祠不僅是皇帝下詔修建,而且比成都武侯祠早建約五十年,故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美稱。
勉縣武侯祠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等十多個朝代,歷經(jīng)滄桑,幾經(jīng)坍塌,但歷朝歷代均有修葺,并不斷擴建完善,目前看到的武侯祠占地約50畝,有山門、牌樓、琴樓、戟門、拜殿、大殿、崇圣祠、觀江樓、東西配殿等古建筑30余座,其規(guī)模宏大、工藝精美、布局嚴謹,為陜南較大的古建筑群。
走進武侯祠,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面北而立的牌樓,高約10米,中寬6米。其坊上的一面用隸書寫了“漢丞相諸葛武鄉(xiāng)忠武侯祠”十一大字,另一面書寫有“天下第一流”五個大字,乃清代宋豐綏所題,游人至此,無不肅然起敬。牌樓后邊緊挨著的是琴樓,是根據(jù)諸葛亮空城計故事所建。相傳,諸葛亮在韓國當時缺少兵馬,可謂危在旦夕,無法迎敵。魏國元帥司馬懿就見機乘勝追擊,在得知西城兵空將少之后,率領(lǐng)軍隊直逼西城。諸葛一看魏兵來勢洶猛,難以抵擋,便心生一計,讓部下大開城門“迎客”,自己則在城樓上閉眼彈琴。司馬懿看到城門大開,卻不見一兵一卒,懷疑老對手諸葛給他下了圈套,在城內(nèi)設(shè)有埋伏,于是鳴號引兵就此退去。從這些傳說的故事當中,讓人們仿佛領(lǐng)略到一代奇才臨危不亂,處險不驚,于重圍中而鎮(zhèn)定自若的將帥風(fēng)范和空城退兵的神奇妙趣。
琴樓兩側(cè),東為鼓樓,西為鐘樓,后為戟門。武侯祠內(nèi)修建戟門,也是威嚴顯貴的象征。而上懸的“精忠粹德”、“大器無方”則再次彰顯了諸葛的赤膽忠誠和超人的才智。戟門南為拜殿,拜殿的兩側(cè)山墻及正面的檐下,明清各代碑石林立,匾額楹聯(lián)層層重重,可見諸葛在后人心目中有著無以倫比的地位。武候祠自魏晉以來,歷代名人留下的墨跡甚多。唐朝的李商隱、宋朝的陸游、明代的薛宜、清代的王士禎、近代的愛國將領(lǐng)馮玉祥、國民黨元老于佑任等,都曾來此賦詩題字。目前保留下來的碑石有60多通,匾30多方,聯(lián)20余幅。尤其是馮玉祥將軍一九二八年所撰的“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仰流風(fēng)于遺跡萬古清高”的楹聯(lián),引來了眾多游客的注目。
拜殿后面是大殿,也是武侯祠的主體建筑。正中門楣的上方高懸著“山高水長”匾額,暗合諸葛公誠勇毅,“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高尚情操。大殿中間的神臺上端坐的就是智多星諸葛丞相,羽扇綸巾,栩栩如生。他左手扶膝,右手持卷,似運籌于帷幄之中而決勝千里之外。據(jù)導(dǎo)游介紹,諸葛手中的那把鵝毛扇是夫人黃月英所贈,其用意是讓諸葛思考問題時搖一搖,開闊思路;天氣炎熱時搖一搖,納涼避暑;遇到煩惱時搖一搖,遮避面部表情,以免影響他人的情緒。所以,諸葛行軍打仗時,鵝毛扇從不離手。諸葛座像的下方,由關(guān)興、張苞巍兩位大將鎮(zhèn)守兩側(cè),威武勇猛。神龕的上方高懸著嘉慶皇帝御書“忠貫云霄”金匾,屬于武侯祠的鎮(zhèn)館之寶,顯示出諸葛亮這位以才智而雄世的杰出賢能之士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出大殿來到墓冢前,有四角攬尖式亭子一座,名曰前墳亭。亭子上高懸雙桂流匾額一塊。墻壁上有壁畫一幅,描繪的是襄陽名士黃承彥踏雪梅圖。據(jù)導(dǎo)游闡述,劉備第二次去隆中的時候,諸葛亮不在家,于是他就寫了一封信讓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轉(zhuǎn)交給諸葛亮。當他出門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有一個人騎著一頭毛驢正往這里來,劉備以為是諸葛亮,便上前鞠躬說道“聞之諸葛先生冒雪而歸,劉備在此等候多時”。來人忙下驢還禮,諸葛均忙出來說道,此乃家兄岳父黃承彥先生。這個故事為諸葛亮后來出山輔佐劉備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諸葛亮的陵寢呈漢制覆斗式,高約五六米,周長60多米。關(guān)于墓冢的方位有許多傳說,有的說是南北方向,頭朝北腳朝南,取“北顧中原興復(fù)漢室”之意。也有說諸葛是頭朝西腳朝東的,但不管什么方位,他當年所立下的汗馬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在諸葛的墓前,最讓我好奇的是墓旁為什么長了一棵高大的黃果樹?作為中國人的風(fēng)俗,一般墳?zāi)股鲜遣荒荛L一草一木的,但這棵樹卻偏偏長在武侯墓上。通過導(dǎo)游講解,我們才了解到,諸葛亮一生南征北戰(zhàn),他和妻子黃月英兩人聚少離多。知道諸葛死后,黃月英來到這里為丈夫守墓,整日似淚洗面,不久便郁郁而終。黃月英死后,墓上便長出了這棵樹,人們說是黃月英的化身。雖然只是傳說故事,但我想,這可能是后人對諸葛丞相最美好的祝愿:既然他們夫妻生前不能在一起,就讓他們死后相守在一起吧!
漫步于武侯祠,仰望諸葛亮儒雅灑脫的塑像,懷想他一生輝煌的歷程,不由得心生幾多感慨。諸葛亮,三國時代一個諸侯小國的丞相,他一生的最大志向是幫助漢室重新建立起全國性的政權(quán)體系,并因此而六出祁山,但是最終功敗垂成。按照中國人的做法,一個敗將死后不可能為其建修廟宇的,但諸葛亮才智過人、文韜武略,一生做了不少勤政愛民和有益于社會進步的好事,他死后,人們十分懷念他,對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十分敬重。于是,人們便修起了一座又一座武侯祠來紀念他,還把他作為忠臣賢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而加似崇拜。
諸葛一生命苦,少年時便父母雙亡,姐弟五人依靠叔父諸葛玄生活,十五歲時,其叔父不幸病世,姐弟五人失去了生活的保障,便輾轉(zhuǎn)來到了湖北襄陽的隆中隱居下來,以耕耘維持生計。十九歲那年,諸葛與友人徐庶和龐統(tǒng)師從于水鏡先生司馬徽,常自比于管仲和樂毅,后來娶襄陽名士黃承彥的女兒黃月英為妻。
公元207年,諸葛二十七歲時候,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tǒng)一天下之大計,諸葛亮精辟的分析了當時的天下大勢,提出先奪取荊州益州作為根據(jù)地,對內(nèi)改革政治,對外聯(lián)合孫權(quán),南撫夷越,西和諸戎,以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tǒng)一天下的戰(zhàn)略思想。最后他欣然接受了劉備的邀請并允諾出山相助。諸葛忠心耿耿輔佐劉備和他的兒子劉禪,嘔心瀝血,建功立業(yè),用行動和生命詮釋了自己的諾言。
北伐期間,諸葛屯兵漢中長達八年之久,五次北伐,六出祁山,率軍縱橫于秦隴大地,以卓越的智慧創(chuàng)造出戰(zhàn)爭史上一個個奇跡。
縱觀武侯一生,讓我不僅想起了我國近代歷史上兩位偉人。一是周恩來。他與諸葛在很多方面都有著驚人的相似,同為丞相,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時常日理萬機,親力親為,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德垂千秋,情動后世。二是毛澤東。他與諸葛都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受到許多人的推崇。特別在軍事指揮才能方面如出一轍,不曾帶一刀一槍,幾乎每戰(zhàn)必勝。諸葛和毛澤東一生傳奇的經(jīng)歷與活動,給世人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己形成歷代志士仁人研究探討的一種經(jīng)久不衰的文化現(xiàn)象。
緬懷先賢的勝境,令人深深震撼。領(lǐng)略武候祠的莊嚴和神韻,讓我更加堅信,中華兒女今天創(chuàng)造的輝煌,在若干年之后也定會成為巍峨的豐砷!
跟隨作者的腳步,瞻仰一代忠相,萬古長青!
縱然時光流逝,永志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