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光】有底蘊的人石(散文)
人石村的銀杏樹,300多年了,依然枝繁葉茂,遮天蔽日。1966年,村里擔心樹枝過于茂盛,不安全,就修去了四個側(cè)枝。這四個側(cè)枝竟為村集體做了10間房的門窗框、40個木鍋蓋和一些小方凳等。
銀杏樹俗稱“爺孫樹”,爺爺種樹,孫子才能享受果實?!叭甓?,三百年而興”,這棵銀杏樹,現(xiàn)在正是興盛時期。秋陽之下,累累果實像葡萄串,艷滿枝頭,晶瑩閃爍。隨行的村支書高慶寶說,今年的狀況跟1999年很像,那年結(jié)果1000公斤。這1000公斤銀杏,不僅僅是多少錢的事兒,更是象征著人石村經(jīng)濟、文化的蓬勃發(fā)展。
人石村自明初建村,至今有600多年的歷史。雖然姓氏更迭,時代變遷,但村規(guī)里俗一脈相承,賡續(xù)不斷。種下這棵銀杏樹的人,應該是思越千載之人。而守住這棵樹的人,必定是懂得感恩之人?!扒叭朔N樹后人乘涼”,村民們享受到了果實,更享受到了前人的陰涼。
銀杏樹腳下,一條河流自西而東貫穿村子,河水清澈,“游魚細石,直視無礙”。高書記說,2014年以前,村民往河里倒垃圾,久而久之,污水橫流,蒼蠅亂飛,臭氣熏天,嚴重影響了村民的生活質(zhì)量。村兩委動員村民,利用冬季枯水期,投資100多萬元,清除垃圾,開挖河渠,用石塊壘砌壩體,面貌煥然一新。村民們重新呼吸到了清新的空氣,也改掉了亂倒垃圾的習慣。
是的,沒有流水淙淙的村落,是沒有靈性的;而有了河流卻污水橫行,喪失的不僅僅是靈性。守得住青山,留得住綠水,才守得住家園,留得住鄉(xiāng)愁。
比起徜徉在柏油路、水泥路上,我倒是更喜歡走在用散石鋪就的胡同里。村民們從溝里,從山上,取回了形狀各異、色彩相近的石頭,然后匠心獨運,鑲嵌在一起,胡同便有了底氣,村民的腳步便更穩(wěn)當,生活更穩(wěn)定。石縫里的野花野菜,笑瞇瞇享受著陽光的撫慰,歆享著村民們的歡歌與笑語,走過一年又一年。
這里的墻,是清一色的石頭墻,色彩跟地面上的一樣。這些沒有鋼筋、沒有混凝土的石頭墻,歷經(jīng)幾百年風雨,依然挺直胸膛。墻頭上的草,一歲一枯榮,卻再也沒有挪動。
不可諱言,有村落的地方就會有滄桑。好多院門的鎖已經(jīng)銹跡斑斑,主人或者去了遠方,或者去了天堂。墻角搖曳的秋菊,在陽光撫摸后的溫暖中,懷念著老屋主人曾經(jīng)的目光。走在這樣的胡同里,才會掂量出鄉(xiāng)愁的分量。
往日的胡同是熱鬧的,而今的胡同是寧靜的。高書記說,村里500多戶人家,1600多人,從事著水產(chǎn)和羊兔貂養(yǎng)殖,沒有一個閑人,年總收入在1000萬以上。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人石村民依然眷戀著這片山川河流,不肯離去。
在農(nóng)民逃離村莊奔向城市的今天,人石村似乎別有風采,這是為什么呢?
“人石”這個村名,是因西山有一塊巨大的人形石頭。這看似很簡單,卻透著一種文化現(xiàn)象。望夫石,迎客松,仙人橋……這些遠近聞名的名稱,無不浸潤著人文信息,浸透著這樣那樣的情感。記住了,是鄉(xiāng)愁;看見了,是情懷。
西山這塊石頭,面向的是大乳山,是這片熱土的母親山,母愛文化發(fā)源于此。
這塊人形巨石,有一段凄美的傳說。說是玉嬌、小嬌姐妹倆為了哺育遍地饑餓的孩子,傷了元氣,化作兩座山峰——大乳山、小乳山。她們的父母思念女兒,每天到海邊呼喚女兒。日復一日,哭喊聲驚動了嶗山佛仙。他登上西山,全力發(fā)功,慢慢將大乳山、小乳山逐漸抬升,眼看就要現(xiàn)出全身,可惜求功心切,用力過猛,氣絕身亡,化作了一尊石人。
我明白了,滄海可以變桑田,人石村的精神底蘊從來沒有變,那就是為了明天的美好,為了后人的幸福,奮力一搏,絕不后退。
革命戰(zhàn)爭中,人石村民前赴后繼,先后有12位烈士;村里走出去的縣團級干部就有五人之多。今天的村兩委通過“民情公示欄”“民情留言板”“民情熱線”,打造了“民情直通車”,聽民聲,集民意,村里的經(jīng)濟、文化建設蒸蒸日上,成為遠近聞名的“文明村”。
“村兩委計劃跟到根見、旗桿石等村聯(lián)合打造集旅游觀光與海洋經(jīng)濟為一體的聯(lián)合體,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备邥浾f這話的時候,目光堅毅。我似乎看到了玉嬌、小嬌和嶗山佛仙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