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說“中秋”——家鄉(xiāng)習俗(散文)
有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抖Y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yǎng)衰老,行糜粥飲食?!庇帧疤熳哟撼?,秋夕月”夕月便是祭月亮,說明可能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這種活動。魏晉時有“諭尚書鎮(zhèn)牛淆,中秋夕與左右泛江”的書載。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真正盛行卻是在宋朝,宋太宗就把中秋與新年、端午列為三大節(jié)日。至明清時,與元旦(農歷正月初一)齊名,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中秋節(jié),又稱月夕、祭月節(jié)、秋節(jié)、仲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女兒節(jié)和團圓節(jié)等,各地叫法不一,我們這叫“八月半”,節(jié)日臨近,熟人間寒暄就少不了“你家孩子今年可來家過‘八月半\\\\\\\'?”有道是“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碧焐先碎g都有了,可見叫“八月半”也算客觀地道。
年年的中秋節(jié),沒有多少不同。炎熱悄悄地淡了,早晚多了一份清爽的涼意,有風沒風,空氣中總飄蕩著濃濃的桂花香,秋娘早晚仍扯著嗓子嘶鳴。我們忙碌著、收割著、不經意間就到了中秋。要么月色灰暗,秋風淅淅,秋雨瀝瀝;要么浮云飄動,忽明忽暗,月影婆娑;要么深邃的夜空掛著一輪圓月,月光如水,“直到天頭無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磥碓铝潦侵星锏闹鹘恰星镌聢A寓意人間團圓。
說“中秋”,月餅似乎是繞不過的話題。千年前的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的詩文。幼時中秋的月餅,一層一層的,包有冰糖、瓜子仁、核桃仁、花生米和芝麻等餡料,當然里面青紅絲少不了的,直到長大后,才知道青紅絲就是“蜜餞”,說白了就用糖(蜂蜜)腌制的桔皮、蘿卜、冬瓜和木瓜等,后再著色便是。五子月餅不大,餡料也不多,大一口或能咬下一小半,那酥松爽口,香甜美味,那小粒冰糖嚼在嘴里“嘎蹦蹦”響,至今難忘。但是,那年月,商品單一,計劃供應,多數憑票,五子月餅鄉(xiāng)下孩子也不易吃到,兄弟姊妹多,分個一塊半塊很正常。記得想吃到月餅,還要等到爺爺撤下祭月的供品。當太陽從西山落下,月亮就喜盈盈升起來了。剛出的月亮有點兒黃,也有點兒發(fā)紅,待它脫去一層紅衣、悠悠升掛天空,皎潔的月色,如一道瀑布傾瀉下來。庭院一角,樹棍搭起的葡萄架,葡萄早已摘掉,下掛不少長長短短的絲瓜;院心四方小桌,桌面攤塊紅布,上面整齊碼放祭品,中間一只小的三腳銅香爐(平時置放家堂【書幾】中間),爺爺朝月亮鞠躬作揖,燃香插入爐中,再拜作揖后,端坐小桌一邊。孩子不允許走動,不許喧鬧,家人圍坐周邊面向月光。儀式簡短、莊嚴、虔誠,這一刻除了夜蟲的鳴聲,庭院寂靜,檀香繚繞,縷縷香煙,迎著月光,裊裊飄向瓦藍色夜空?;赝麪敔旡Q發(fā)蒼顏,白髯飄于胸前,月光之下有仙風道骨之態(tài)。忽想起“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撤下的祭品有柿子、石榴、梨和蘋果等,還有月餅、小糖、方片糕、炸果子和烙糖餅。據說吃月神饗過的食品,會得到其賜福和保佑。
中秋節(jié)烙糖餅與炸果子,在我家鄉(xiāng)很普遍,幾乎家家都做。一邊忙著收獲秋天的雜糧秋果,一邊在為過“八月半”備些雜什,說是“過節(jié)就該有過節(jié)的樣兒”,雖然日子過得并不寬綽。先泡“面頭(老面)”,面頭小或沒有面頭人家,得重新頭面。調一碗面糊,倒白酒適量,靜置幾天,等有酸味、蜂窩狀,即可和面等其發(fā)酵,面發(fā)后再揉搓一至兩次再發(fā),摻堿包餡料成形。餡料簡單,芝麻和紅、白糖。這時自留地上的芝麻已收,將芝麻焙黃,再石臼里搗碎、拌糖。糖餅包好放草灶鍋里烙制,一鍋烙五六個不等。出鍋的糖餅,老遠就聞到撲鼻的芝麻香、醇厚的面香味、糖遇熱的甜香,幾種香味相互縈繞,聞到不流口水才怪呢。瞧瞧其色相,兩面金黃,四周月白,也惹人食欲。整個過程,從泡面頭到“十五”糖餅出鍋,時間把控恰到好處。炸果子相對簡單些,就是搟好面皮用刀劃成條下油鍋炸。甜口就放糖和面,咸口則加鹽。要點在于和面軟硬適度,対油溫的掌握,過熱果子黑黢黢呈焦糊色,入口齁苦;油溫低成洗面皮狀態(tài),浪費油,果子老;適當油溫炸出的果子,黃橙橙油亮亮,酥脆有加、甜咸合口。
清代田泰斗詩云:“金輪捧出碧山頭,坐看月花果現否?豆架瓜棚頻眺望,須防有客夜摸秋。”八月半“摸秋”,是我家鄉(xiāng)由來已久的習俗。傳元朝末淮河流域有摸秋習俗,有文記載的清代道光舉人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女伴秋夜出游,各于瓜田摘瓜歸,為宜男兆,名曰摸秋?!泵锒嗍呛⒆觽兊挠螒颍抻诠瞎耸?,也有出格的,如可生吃的田糧花生、山芋等。小時候見過十來個大人們摸個“毛冬瓜”送人,好像超出了摸秋的本意。毛冬瓜自然是小而嫩的,約五六斤模樣,不是瓜皮結白霜那種。要送的對象為結婚二三年未生育孩子的夫婦,另一種是送給連生二三胎女孩的夫婦。其寓意就是送子祝?!Y婚未育的早日開懷、連生女孩的早日轉胎。他們從哪兒摸來的毛冬瓜我不知道,但送的時候敲鑼打鼓很隆重,那喧騰的鑼鼓聲,在那沒有汽車噪音、沒有馬達轟鳴的鄉(xiāng)下,幾里地外也聽得真切。往往是送冬瓜的前后,跟著一大群一大溜瞧熱鬧的人。小孩子們忙的最歡、跑得最猛。村東頭鑼鼓剛響起,不一刻孩子們就把訊息傳遞到西頭的東家,東家即準備起桌椅板凳、煙茶小糖、瓜子花生。中秋之夜,涼風習習,月光像一層輕紗柔柔地籠罩著村莊,一群送“瓜”的隊伍,簇擁一個半大帥氣的小伙,他雙手捧著、被紅布裹著的“毛冬瓜”,彳亍行走,鑼鼓聲緊一陣慢一陣、高一會低一會,節(jié)奏歡樂、明快,意為渲染“送子”的熱鬧氣氛。我想或許也在歡慶農家人秋收的喜悅吧。若來年八月半前后,東家得個大胖小子或妻懷身孕,則會喜氣洋洋、高高興興地請客摸“瓜”“送子”的人。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钡闹t謙君子,在中秋節(jié)這晚也不作道德規(guī)范。平常摘人家青瓜梨棗叫“偷”,今晚叫“摸”。幼時長輩常教育,“小時偷針,長大偷金”、“不拿人家一針一線”來規(guī)范我們的道德操守,而今晚鼓勵我們去“摸”,真有點發(fā)懵,況且約法三章,不能照明,不糟蹋浪費,不禍害苗秧,不能過量等。叫我獨個去“摸”,還真膽怯、畏首畏尾,一來常聽隔壁“瘸叔”講鬼故事,天黑不敢出門、怕鬼;再是沒偷過東西,心里打鼓,忐忑不安。如果三五個小伙伴一聚攏、一起哄,“摸”起來又是另一番模樣了。平時哪里栽什么、種什么,伙伴們信息一匯總,專挑喜歡吃的去“摸”吧。菜地里的蘿卜、黃瓜、花生、玉米棒和葵花盤,捎帶有辣椒、茄子、紫豆角和西紅柿等;樹上的梨、石榴、柿子和葡萄等。有時看秋人聽見,不但不攆不罵,還囑咐“揀熟的摘啊——”,盡管月光下枝葉藤蔓遮掩,難辨面孔,本能促使迅速逃離。人們說中秋節(jié)晚上少了東西開罵要爛嘴丫的。
中秋月圓人間團圓,沒有離別何故團圓?因此便有了他鄉(xiāng)和故鄉(xiāng),他鄉(xiāng)為客故鄉(xiāng)是根,因此便有了鄉(xiāng)愁。秋風徐徐,樹葉零落。月華無語,星子相惜。淡淡的月光給人以安慰、溫柔、恬靜和思念的氛圍與情境。于是有了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王健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等等秋思鄉(xiāng)愁的詩章?!敖袢瞬灰姽艜r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泵髟掠尺^秦磚漢瓦,誦過唐詩宋詞。月本無情,有情的是人;月本無心,有心的是人。游子他鄉(xiāng),“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親人離別,“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文人落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官場失意,“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光如水如瀑,淹沒了城池,汪洋了原野。人世間的所有情愫,好像都在秋月下迸發(fā),月光如詩如歌,把喧囂與浮躁,撫慰的平靜祥和。古往今來,迎迓酬答,觥籌交錯,在者恒在,逝者不往。月圓是詩,月缺也是詩。興廢去留,了卻多少故事,而月圓月缺之輪回,又生發(fā)出多少未知的故事。
隨城鎮(zhèn)化建設的發(fā)展和外出務工創(chuàng)業(yè),一代一代人將逐漸遠離故土,分散于全國各地和世界每個角落,去往遙遠的陌生的他鄉(xiāng),于是有了故鄉(xiāng)與他鄉(xiāng)的距離,于是有了桂子飄香季、溶溶秋月下那濃濃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愁便成了一個電話、一個微信、一段視頻。游子客鄉(xiāng)或許還能吃到中秋祭月后所撤下的供品——五子月餅、炸果子、爆米花、糖餅......,恐怕多年以后,“摸秋”、送“毛冬瓜”對他們來講,只是個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