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黃河墨醉騰思浪(散文) ——參觀“石硯洗藝術(shù)館”有感
人生總有些相逢,源于趣味相投。
和享譽“黃河歌者”盛名的當代著名書畫家石硯洗先生,第一次見面是在辛集市作協(xié)舉辦的一次文學座談交流會上。先生剛好在老家,為參加那次活動特意滯留了一天。大家相談甚歡,會上才知道,我們是同一批省作協(xié)會員。
先生早年以黃河為題材,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的書畫作品被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等地收藏,近年又以雄安為題材,創(chuàng)作了《雄安染翠》《雄安遠眺》等力作。書畫創(chuàng)作之余,先生勤奮筆耕,因為線上經(jīng)常在群里交流各自作品,有幸拜讀了先生的很多詩歌、古詩詞、散文等佳作,也知道在離我工作地不算太遠的涿州市,先生建立了自己的藝術(shù)館。
石硯洗藝術(shù)館經(jīng)常舉辦各種文化藝術(shù)交流活動,近期還舉辦了“慶祝建黨百年京津冀三地書畫名家座談筆會”。先生多次邀請赴館參觀,也確實對先生的藝術(shù)館很感興趣,但因疫情、工作等原因,一直沒有機會前去拜訪。今年6月20日,恰逢周日,沒有別的事情,擇日不如撞日,一問先生沒有出游,也恰好沒有別的安排,于是欣然前往。
艷陽高照,天氣很熱,路程不遠,但也需汽車火車來回倒,幾經(jīng)輾轉(zhuǎn),中午,終于到了涿州東站,見到了前來接站的石硯洗先生和呂總一行。
到了“石硯洗藝術(shù)館”,一股濃厚的書香氣息撲面而來,看著墻上懸掛著那么多奔騰的“黃河”,腦海中不由涌出了那些經(jīng)典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在桃園三結(jié)義的地方賞畫,品出“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不同凡響的清絕;壺口滔天巨浪,讓人似乎置身于“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guān)路”那樣的意境之中。
我一直都覺得,從事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人,可能離煙火會比較遠,或者他會刻意地與生活保持一定的距離,尤其是在某一領(lǐng)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專家學者,這方面可能比其他人更甚。尤其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很多人線上交流比較多,線下交流比較少,所以對一個人的了解會帶有個人想象的成分。
通過涿州古城之行,我對先生又有了新的定義。
接地氣者,必近煙火。先生帶我們參觀了他的小院,也就是藝術(shù)館一樓外面,小院雖不太大,但擺上四五桌還是沒有問題的,除了乘涼的地方,居然還開墾出了一片菜地,種著一棵石榴樹,還有蔥、韭菜、茄子、草莓等。大畫家居然還會拿鋤頭種菜!我很驚訝。鋤頭和畫筆,哪個拿得更得心應手呢?
愛惜糧食者,必心懷感恩。參觀完藝術(shù)館,先生帶我們?nèi)ワ埖瓿燥?,特意品嘗了毛主席都贊不絕口的邯鄲廣府酥魚,涿州當?shù)貢嬑膶W界名人及愛好者陪伴左右,交流創(chuàng)作心得,抒發(fā)對文學藝術(shù)的熱愛。先生說彭老師第一次來,一定要吃特色,也確實味道不錯,細膩鮮美,刺鰭皆化,香而酥脆,真乃美味!相聚總覺時間短,可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先生提議把沒有吃完的菜和米飯打包,此舉,如峰回路轉(zhuǎn),一個對美食如此講究的人也打包?這是什么概念?愛惜糧食的人,是沒有忘本的人。我在心里暗暗地給出了評語。
說到做到者,必厚德載物。酒足飯飽,大家回到藝術(shù)館,先生忙前忙后關(guān)照我們,從抽屜里拿出一幅書法作品,淡然地說“給你留著呢”。打開一看,我立刻想起來了,原來是年前,先生回到老家辛集寫了幾幅“龍”“?!睍ㄗ髌?,很喜慶,在朋友圈曬,見我也喜歡,特意寫了一幅,本來我是要回去取的,但因為臨時有事耽擱了,沒有回成,給先生留言讓他帶到涿州,我擇日去拿,結(jié)果一晃就是半年,這事我都忘了。先生是京津畫院執(zhí)行院長,河北省文史館員,河北省政協(xié)委員,海峽兩岸雜志河北分社社長,身兼數(shù)職,社會活動多,日理萬機,我就一句隨意之語,先生居然真的就帶到了幾百里外的涿州,居然放到現(xiàn)在!看著藝術(shù)館墻上、書柜里琳瑯滿目的藝術(shù)珍品,看著先生與那些政要名流的諸多合影,我想,這些財富,這樣的地位,不管是精神的還是物質(zhì)的,他都值得擁有。
午后的陽光,熱烈地照耀大地,心里更是充滿了暖意。涿州之行,感謝先生的地主之誼,感謝陪同的朋友們。
山水相逢重客情,文人墨醉畫詩成。
由來風正船帆順,還作揮別又賦聲。
返程途中,依然火車汽車轉(zhuǎn)換了好幾次,卻覺比去時過得迅速。
夕陽漫天彩霞,天空高遠遼闊,路旁樹木成林。我深深地體會到,和真正優(yōu)秀的人相處,不是只仰望人家的光芒,而是要學著做樹。
京畿福地,黃河歌者,先生畫筆下那種磅礴的氣勢,那種氣吞山河的雄壯,這輩子我是學不來了,但我可以做一朵小小的浪花,以奔騰的姿態(tài),在人生的畫卷里,堅韌地澎湃,澎湃。
沉醉于黃河滔天巨浪,借騰一綹,紀念此行,謹為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