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邂逅穹窿山(散文)
去年十一期間,和家人游完美麗的蘇州驅車吳中,準備登太湖第一峰——縹緲峰高處觀賞太湖。怎奈時值假日湖濱路車多如蟻,行似蝸牛。以每小時三四百米的速度,預計到達景區(qū)得下午三多點鐘。
已經去過無錫太湖,這里無非就登個山唄,咱不去了。我提議道。
一致贊同,于是手機搜索:附近有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必到的穹窿山。
目標——穹窿山。
路上車不多,十幾分鐘便到達。平時開車上山游覽的盤山路臨時關閉,山下找位泊車,來到山門。一崖高十米左右巨石矗立門前廣場上,很有氣勢,上書“穹窿勝跡”,四個大字遒勁有力,乾隆親臨的地方果然不凡。
游人不多,買票很快。入口處牌坊狀的大門正上方有乾隆御筆題寫的“穹窿山”三個鎏金大字,陽光下熠熠耀眼,兩側立柱上亦是乾隆第三次下江南題寫的“太湖萬頃在襟袖,穹窿億丈凌星辰”的對聯(lián)。圣上手筆,浩然大氣。
驗票進門,是一個不大的廣場,盡頭是一個二三百平米的水池,幾塊立起的石塊上有細弱的水瀑潺潺流下,沒有一絲生氣。從水池兩側繞過匯到一起,便是登山小路,一米五左右寬,有的路段是用雞蛋大小的黑色鵝卵石嵌鋪的,有的是用一寸左右厚,二三寸長的青石片插鋪的。有的地方已有缺失,偶爾踩到會硌腳。就聽有游人取笑道:乾隆就走這道啊,那不硌腳呀!有人接道:傻呀,皇帝不得坐轎呀!乾隆當年是走還是坐轎都不重要,只要經過了這里,就成了御道,
就如同名人用過的東西就成了文物一樣。
果然,穿過第一道盤山路就見一座五六米高的石牌坊,正上方上書“御道”二字,兩旁立柱書有明代詩人申時行《登穹窿》“居然五岳尊,突作三吳冠”的詩句。我們穿行而過,沿著乾隆足跡繼續(xù)上行。
這些鋪在御道上的石頭,留沒留下乾隆的足跡不得而知,這御道兩邊的竹子卻青翠茂盛,蔭翳蔽日,修直鉆天,雖然不可能是當年拜謁過乾隆真容的那些竹子,但肯定是它們的后代,身體里也一定流淌著受皇氣熏染的汁液,如此一來感覺也就不同了。喜歡中通外直,郁郁蔥蔥,蓬勃向上的竹子。趕緊拍照,當然也有不少游客和我一樣,手機、相機咔咔拍照。待查看照片時,居然發(fā)現(xiàn)有兩株枯死的竹子斜艮在背影里,格外刺眼。受過皇帝氣息的后代也會死嗎?死后竟然也呈普通的樣子。于是再尋佳處拍照。
越過第一道盤山路,御道兩旁的樹木品種便繁雜起來,竹子、各種南方的灌木漫山遍野,倒也茂盛蔥郁舒展,也具有南方的特色,將御道遮蔽其下,行走之間感覺舒爽愜意,只是御道旁邊的溪流斷斷續(xù)續(xù),有氣無力,多處已現(xiàn)干涸狀態(tài),也許是流淌了幾百年已經疲憊不堪了,也許是追隨乾隆而去了吧。
向上穿過第二道盤山路,前行仰視間,一片建筑群闖入視野?;趾肭f嚴的廟宇殿堂,琉璃瓦熠熠發(fā)光,紅墻厚實,莊重肅穆,雕梁畫柱耀眼奪目,重檐玲瓏,巧奪天工。
突然想到讀過的一篇文章里說:佛家的寺院其實也是連鎖經營的形式。這個富有時代氣息比喻還真是形象貼切。大多選在有山水的地方,一般都是前殿、正殿、后殿的三進格局,再前圍山門,旁配偏殿,又高起鐘樓、浮屠等作呼應,形成一完整的建筑群落。內部諸尊一般都是前殿韋陀和四大天王護法,正殿是佛主如來和重要的佛、菩薩的位置,后殿也是佛界的大員要員,有的再添一尊當地靈異的佛。偏殿有羅漢堂,數量則視寺院的規(guī)模配置,如軍隊編制。
想必這里亦當如此。
沿石階上行便進入被譽為江南第一道觀的“穹窿山上真觀”。山門是上真觀前門,面闊三間,重檐磚瓦純木結構,約200平方米。山門正中懸掛乾隆皇帝親筆御書“穹窿山”橫匾和“上真觀”豎額。
據說上貞觀最盛時有房屋5084間,可容萬人。清朝末年,上真觀殿堂軒閣,有房2000余間,分36房分管,有宮殿軒閣居堂40余座。如天妃宮、祖師殿、玉皇殿、三清殿、三元殿、三茅殿、關帝殿、純陽殿(呂祖殿)、雷尊殿、靈官殿、玄帝殿、文昌殿、太乙殿、神虎殿、養(yǎng)和堂等等。這些殿宇星羅棋布,建筑宏偉;堂內神像,塑造精巧,形象逼真。
歷經民國時期,日本侵略者的肆意破壞,后來的破“四舊”以及火災等殿宇幾乎全部毀壞?,F(xiàn)有建筑是1991年以來,在原址上先后恢復重建了頭山門、龍王殿、玉皇殿、三清殿、望湖亭等一批道教建筑。目前,上真觀僅有道士10余人。
出山門殿向上,呈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幅青石九龍巨壁鋪在77磴石階中間,九龍石雕上面一隔斷的青石上書刻一巨大鎏金“道”字以及“上善若水”等小字,典型的皇家道院象征。
跨越臺階就登上了上真觀主殿三茅殿,面闊五間約500平方米,橫匾豎額為清康熙帝御書“三茅殿”和“句曲神宮”。
三茅真君,為漢代修道成仙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是道教茅山派的祖師。道教稱為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和三茅君茅衷。
南北朝時,民間則傳說三兄弟俱成神仙?!稘h武帝內傳》說茅盈在漢宣帝地節(jié)(前69—前65年)四年(公元前66年)受黃金九錫之命,為“東岳上卿司命真君”,他的二位弟弟也都列入仙班,分別被封為“定錄君”和“保命君”。宋時,宋太宗、真宗封他們?yōu)椤罢鎽婢?、“妙應真君”和“神應真君”,統(tǒng)稱“九天司命三茅應化真君”,后世稱之為“三茅真君”。
出三茅殿,迎面是“三清閣”建筑巍峨,三清閣面闊七間三層四重檐,建筑面積達1600多平方米,被稱為蘇州第一閣。第一層為玉皇寶殿,正中供奉玉皇大帝神像,兩側有有彩色神像約三十尊。第二層為道教文物展示室,有康熙年間御賜鐵制臘扦、清代歷代皇帝賜上真觀書畫等。第三層為三清閣,殿內供奉三清神像,匾額為北宋大書法家蘇東坡題寫,兩邊“天地玄黃、日月同輝”橫匾為元代趙孟書寫。
在三清閣三層憑窗俯視,觀其規(guī)模及格局甚為贊嘆,然又覺其與他處廟宇大同小異,相信連鎖建制,只是內部主人有所不同而已。
下行至二層另一側,見一排桌案有道人著裝肅然,端坐執(zhí)筆,寫寫畫畫,念念有詞,有眾生排隊持幣等候。原來墻壁上掛一張十二屬相犯太歲圖,眾生在乞求道人化解呢。
這里的規(guī)模真的不一般,大得不得了。也難怪,人家皇上六次來此。山不在高,有圣上多次御駕親臨,沐浴過皇風就一定有所不同。自古皆然。
出得三清閣,有洪亮渾厚的鐘聲振動耳鼓,便循聲前去,登上右邊五米左右高臺,上有兩層雙飛檐方亭,頂檐之下有一額綠底金字“金鐘樓”,進了鐘樓,只見一碩大青銅鐘吊在木架上,旁橫吊一根圓木做擊鐘之用。眾多男女老幼排隊等候,你方撞罷,我來撞,鐘聲不停。鐘樓角處,立有一牌子,上書:撞鐘好運,每下2元。亦有身著道服的人收費。難怪銅鐘隨時發(fā)聲,隱約伴有另外的味道。
環(huán)視建筑群竟然發(fā)現(xiàn)有諸多什么繪畫、寫作、研究等基地也混跡其中。
逡巡間,一赫然不同的低矮建筑建筑映入視線,門開在坡上面,上方掛有“乾隆行宮”金字紅扁,令人眼前一亮,證實了乾隆果然曾經來此。進得行宮門,只見左手邊身著黃袍、頭戴皇冠的乾隆和其左面身著官服,右面道士裝束等三人的蠟像以及面前書案和過道對面的屏風,乾隆座椅,腳踩麒麟的一雙青銅鶴,遍布當年垢塵,感覺倒是原滋原味,頗有歷史厚重感。鼻息間雖有北京故宮的紫檀香氣,卻多了些塵土和發(fā)霉氣息;狹窄的走廊,光線不足的房間等,觀之乃不及現(xiàn)下的普通旅店。原來至高無上的皇帝當年的行宮也不過如此,生活在當今的我們的確夠幸福的。正對面的多扇開合木門上方金邊黑扁上的“正大光明”四個字倒是醒目耀眼,也有些威嚴。
出了行宮拾級而上,便見一八柱八角雙重翹檐亭——望湖亭。正中立有一尊乾隆御碑,陽面是乾隆帝第二次下江南(1757)作的《穹窿山望湖亭望湖》詩:“震澤天連水,洞庭西復東。雙眸望無盡,諸慮對宜空。三萬六千頃,春風秋月中。五車稟精氣,誰詔陸龜蒙?”陰面是乾隆帝第三次下江南(1762)作的《穹窿山上真觀》詩:“見說古由鐘,乘閑陟碧峰。上真嚴祀帝,四鬴切祈農。奚必逢茅固,無勞學赤松?!眰髡f乾隆皇帝每次祈福后,都會來此欣賞風景,遠眺太湖煙波浩渺,島嶼星羅,俯望山下,竹樹茂密,郁郁蒼蒼,清晨時分,輕霧裊裊,宛如仙境。
被稱為蘇州第一峰的穹窿山,雖然歷史遺跡多不勝數,其主峰箬帽峰也不過海拔341.7米,但登上極目可見其中間隆起,四邊下垂之山形,名曰穹窿山倒也形象貼切。
氣勢雄偉,地域寬闊,蒼松翠竹,山色秀美,歷史悠長的穹窿山,更是集道家文化與佛家文化、儒家文化、兵家文化于一山。古代大軍事家孫子隱居在此,并寫出了中國歷史第一部兵書《孫子兵法》十三篇;西漢大臣朱買臣,曾在此砍柴、讀書;抗金名將韓世忠與部下更相聚于此觀景賞月。有遺址為證。
乾隆六下江南,為何都來穹窿山,并無史書明確記載,我臆之除了參道祈福,更是為俯瞰山水城池黎民,君臨天下,彰顯至高無上皇權之尊威罷了。
縱觀古往今來,大凡吸引眾生之境界,無非或人文,或美景罷了。達官顯貴,文人墨客,黎民百姓來穹窿山朝拜,無非乾隆數次登拜之緣故罷了。山不在高,君臨則名。
我等邂逅穹隆山,雖亦乾隆之故,但尋圣跡觀美景之欣欣然,亦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