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云】何處歸途(影評) ——迷你劇《諾言》觀后
“我們的心并沒有死亡,兩千年來唯一的希望,做個自由人再次回我的故鄉(xiāng),再回到錫安和耶路撒冷?!?br />
這是以色列的國歌《希望》,對于在世界各地流離失所兩千余年的猶太人而言,他們的希望,莫過于再次回到故土錫安,這片上帝給予他們的“應許之地”,這片流淌著“奶與蜜”的土地。
對于他們而言,這里是他們的故土,是埋葬了他們祖先的土地;對于巴勒斯坦人而言,這里也是他們的故土,是他們祖祖輩輩生活了上千年的故土。
這片“奶與蜜之地”,究竟是誰的故土?這是看完英國BBC四臺迷你劇《諾言》后,我在頭腦里冒出的最為深切的問題。流離失所上千年的猶太人,和在這里生活上千年后被硬生生趕走的阿拉伯人,究竟何處是歸鄉(xiāng)?
在看《諾言》之前,對于巴以沖突,我的印象都是停留在新聞里那些沖天的炮火、加沙地帶的交戰(zhàn)、似乎永遠沒有盡頭的流血沖突,但是卻從來沒有弄清楚,巴以沖突究竟是如何而來。
BBC(英國廣播公司)四臺向來以制作經(jīng)典高質量迷你劇而聞名,從反映高科技如何毀滅人性的《黑鏡》,到經(jīng)典名著改編的《神探夏洛克》,深入透視英國政壇的《是,首相》,BBC編劇們犀利的影視風格和選材向來給人以不少思考。這部拍攝于六年前,總共不過的四集的迷你劇《諾言》,選材可謂又是整個歐美影視界的小眾話題——巴以沖突。這部迷你劇有兩條時間線,一是上世紀四十年代駐守巴勒斯坦的英軍士兵,另一條則是在六十年后來到以色列巴勒斯坦的外孫女。
整部劇開始于一九四五年二戰(zhàn)結束后。隨著歐洲戰(zhàn)事的結束,大量從集中營魔窟逃出來的猶太人大規(guī)模返回當時英國委托管轄下的巴勒斯坦地區(qū)——這個他們魂牽夢縈兩千余年的家鄉(xiāng)。
這是一個流失失所長達兩千年的民族。根據(jù)猶太教《圣經(jīng)》記載,大衛(wèi)的兒子所羅門王去世后,猶大王國分為了南北兩部分,北部為以色列王國,南部則為猶大王國。這兩個王國先后被亞述人和巴比倫人所滅亡,耶路撒冷圣殿遭到毀滅。在注明的巴比倫之囚中,大量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一直到了巴比倫王國為波斯帝國所滅,這批囚禁于巴比倫的猶太人才陸續(xù)返回了故土,耶路撒冷才得以重建。
這是猶太人第一次被趕出家園,第二次將他們趕出故土并開啟他們兩千年流浪歷史的,是羅馬人。由于羅馬人的暴行,猶太人奮起反抗,卻遭到羅馬軍隊鎮(zhèn)壓,大批猶太人又一次被趕出故土,開始在世界各地流浪。羅馬人之后,是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歷經(jīng)多個穆斯林國家統(tǒng)治后,阿拉伯人已然在這片昔日布滿猶太人的土地上定居。經(jīng)過埃及馬木留克王朝統(tǒng)治后,昔日猶太人的王國,變?yōu)閵W斯曼帝國的行省。
《諾言》在劇情開始不久,就向我們展開了這樣的畫面: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男主角倫斯與隊友們發(fā)現(xiàn)了被德國黨衛(wèi)軍遺棄的集中營,集中營里尸體堆積如山,幸存的人穿著破爛不堪的囚服,身軀已然只剩下了薄薄的皮包著骨頭。他們的手臂上刻著集中營的犯人編號,這一串串數(shù)字,象征著他們早已失去了“人”的身份,不過是納粹統(tǒng)治下的“牲畜”。早在二戰(zhàn)之前,就有少量猶太人返回了巴勒斯坦地區(qū),在歐洲戰(zhàn)事結束后,逃離納粹魔窟的猶太人大批返回巴勒斯坦。
那時在猶太民族中,“錫安主義”抑或猶太復國主義早已盛行?!板a安主義”認為,猶太人流離失所上千年,很大程度歸咎于猶太人未能建立自己的民族國家。而對于猶太人而言,最為理想的建國之地,莫過于他們的故土,也就是那時依舊由英國委任統(tǒng)治的巴勒斯坦,這片“奶與蜜之地”。
對于這些遭到納粹暴行的猶太人,年輕的倫斯充滿了發(fā)自內心的憐憫。然而為了緩和阿拉伯人對于這些猶太“歸鄉(xiāng)者”,抑或說是“入侵者”的排斥與不滿,英國方面對猶太人歸鄉(xiāng)進行了嚴格的名額管控。
“他們好不容易回來了,我們卻要用棍棒迎接他們,沒人想干這種事情?!眰愃谷缡钦f,那時在他眼里,對這些猶太人進行嚴格的名額管控,此行此舉與“納粹”無異。而當英軍士兵豎起鐵絲網(wǎng),嚴格限制蜂擁而至的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地區(qū),飽受納粹暴行的猶太難民不住用德語哭訴著,請求英軍網(wǎng)開一面放他們回家。這些猶太歸鄉(xiāng)者的手臂上依舊留著集中營時刻的編號,他們哭泣著,讓英軍士兵看看自己手臂上的集中營編號,讓這些只會說一些蹩腳德語的英軍知道,他們是納粹的受害者,他們好不容易逃出了“死亡營”,他們只想回家。
在遭到英軍士兵的拒絕后,憤怒的猶太難民對這些英軍士兵痛罵出了“Nazi(納粹)”,對于他們而言,這些阻止他們進入巴勒斯坦的英軍,已經(jīng)和納粹德國無異,不過是一群人面獸心的惡魔。就在猶太人的英語廣播中,英國駐軍被稱為了“納粹英國占領軍”。
“你們必須控制住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如果巴勒斯坦人真的和猶太人打起來,想想誰會夾在中間不好做人?!笨v然倫斯和不少士兵對這種做法表示了不滿,可司令員已經(jīng)向他們下達了命令。軍人以服從為天職,不服從,等待他們的,就是軍事法庭,或者也可能是黑洞洞的槍口。這些士兵們參與了盟軍在歐洲西線的作戰(zhàn),他們發(fā)現(xiàn)了集中營,他們親眼見過這些受害者是在納粹的暴行之下變成一個個了無生氣的活死人,他們無法接受將猶太人擋在故土之外。
機緣巧合之下,倫斯認識了猶太女孩克拉拉,很快,二人便陷入了愛河??死且幻みM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同情猶太人的倫斯起初對她的激進,可謂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或許,也是難過美人關。
直到有一天,他和另外兩名戰(zhàn)友身著常服,開著軍車在大街上巡邏,聽著猶太廣播新聞里一遍遍咒罵著英軍。忽然之間,槍聲響起,警惕的倫斯尚未來得及把槍掏出來,便腹部中彈,坐在副駕駛座位上的戰(zhàn)友被擊中要害后一頭栽倒在他肩膀上死去。
就在他轉頭時,他赫然發(fā)覺一名猶太復國者拿著手槍,將槍口抵在坐在后座的戰(zhàn)友腦門上。腹部血流如注的倫斯試圖解救,就在猝不及防之間,槍聲響起,眼前是戰(zhàn)友被爆頭的一幕,而四周的猶太人卻都在若無其事地走過,坐在咖啡館門口喝著咖啡,似乎周圍的一切都不曾發(fā)生……
這不是噩夢的結束,猶太復國主義者又一次綁架了他的戰(zhàn)友,待到軍方找到人質時,只看到了兩位無辜的士兵被吊死在樹上,并且還在他們身上綁了手雷。
直到此時,原本對這些集中營受難者十分同情的倫斯,再也無法忍受猶太復國者愈來愈極端的武裝行為。
倫斯憤怒地找到了克拉拉,告訴她,因為他們的復國,他的戰(zhàn)友被炸彈炸得只剩尸塊,可是克拉拉卻只是扔給他一句,“你們?yōu)槭裁匆柚刮覀儦w鄉(xiāng)?”
以色列建國愈來愈近,而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為了不在這趟渾水中越陷越深,英國決定撤離巴勒斯坦并移交主權。與此同時,成千上萬的巴勒斯坦居民無奈地收拾家當逃離,因為他們知道,等到英軍一走,勢如破竹的猶太歸鄉(xiāng)者就會蜂擁而至,搶占他們的房子,最后就是大規(guī)模的流血事件。
接到撤離的命令,倫斯迅速來到他的巴勒斯坦好朋友穆罕默德的家中,告訴他趕緊走,等到英軍一走,戰(zhàn)爭便會爆發(fā)。穆罕默德不愿離開,因為他說,這是他的家,他出生在這座房子里,他不能走。
這是巴勒斯坦人的家,是他們居住了上千年的土地,可對于猶太人而言,這是他們的故土錫安,是他們魂牽夢引兩千年的歸宿,是上帝應許的“奶與蜜之地”。他們經(jīng)受了兩千年的漂泊,為何還不讓他們歸鄉(xiāng)?
在倫斯的再三勸說下,穆罕默德帶著家人默默收拾好了行李。就在離開前,穆罕默德用鑰匙鎖好了家門,然后站在家門前,默默念著禱告詞,祈禱有朝一日,他還能回到這個家。
“你是我的好朋友,真主會保佑你的?!迸R別前,穆罕默德不忘對他的恩人倫斯致以了最為誠摯的祝福。
這會不會是諷刺?心愛的女人,是最為激進的猶太復國者,而就是這些最為激進最為渴望歸鄉(xiāng)的人,卻當著他的面用子彈殺死了他的戰(zhàn)友。被他勸著離開家鄉(xiāng)的穆罕默德,卻希望真主安拉能夠庇護這位好心人。
六十年后,倫斯的外孫女艾琳憑著倫斯當年的日記,來到了昔日穆罕默德住的村莊。與她同行的巴勒斯坦老人看著這片村莊,一眼就認出了當年自己所居住的房子。老人目不轉睛地望著昔日的家,用阿拉伯語自言自語著。
“他說他這么多年從來都沒有回來過,來了也是不受歡迎?!卑盏暮门笥?,巴勒斯坦年輕人奧馬爾為她翻譯著。在巴以邊境,時常會看見少不更事的以色列孩子,拿起石頭朝著手無寸鐵的巴勒斯坦小女孩砸過去。
奧馬爾的家里有一把鑰匙,那是他的傳家寶,當年他的祖父輩們從老屋逃出來時,都不忘把家門鎖好,然后帶上鑰匙走。因為他們相信,總有一天,自己還會再回到曾經(jīng)的家去。奧馬爾說,當年巴勒斯坦人從家里逃離時,都會鎖好家門,收藏好鑰匙,可是六十多年過去了,他們都沒有再回到昔日的老宅里。
當艾琳前去拜訪自己的好姐妹,也是猶太人出身的阿萊莎的祖父時,阿萊莎的祖父告訴她:“我們差點被納粹滅族,想要不再經(jīng)受種族大滅絕,就必須建立自己的國家。”
從整個劇本而言,影片中在處理倫斯和克拉拉的戀情確實存在牽強,而艾琳執(zhí)意要進入加沙地帶尋找穆罕默德家人的行為,的的確確太過于任性,甚至給人以不懂事的感覺。情節(jié)略顯牽強,這是《諾言》一個顯而易見的瑕疵。
可《諾言》是一部很勇敢的迷你劇,就和BBC的編劇們敢于諷刺英國政壇,敢于直面高科技可能對人性帶來的災難,又一次,BBC的編劇們勇敢直面了巴以沖突的由來,勇敢直面當年英國駐軍從巴勒斯坦倉皇撤軍的顏面掃地。巴以沖突六十年,總該有人站出來,告訴世人,這場沖突除了新聞里的槍林彈雨,究竟還意味著什么。
巴以沖突,孰是孰非,從來都是無解,特別是對于我們這樣的局外人而言,完全無法評判。這也并非一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就能說清楚六次中東戰(zhàn)爭以及當今的巴以沖突。與其說戰(zhàn)爭毀滅人性,與其說在戰(zhàn)爭中最無辜的永遠是平民,倒不如說是應了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那句:“將世界變成地獄的,恰恰是那些希望將世界打造為天堂的人?!?br />
于猶太人而言,逃離奧斯維辛,逃離集中營,回到夢中的故土,夢中的“奶與蜜之地”,是他們的夢。建立屬于自己的民族國家,是他們的夢,是他們避免種族大滅絕的護身符。這是他們的故土,巴勒斯坦人侵占了他們的領土近千年,他們必須走。
于阿拉伯人而言,他們早已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近千年,猶太人的入侵,就好比在自己的家住好好的,突然有一天,一個陌生人跑來告訴他們,你們的家占的這塊地,在幾百年前是屬于我們家族的,你們必須滾出去。
站在彼此的立場,無論是猶太人還是阿拉伯人而言,他們都沒有錯,都不過是在努力守護自己的故土,自己的家園,自己的天堂。
熟悉歷史的人應該會知道,最后的最后,就在一九四八年五月以色列建國后,阿拉伯軍隊向以色列發(fā)動了中東戰(zhàn)爭,為了守住阿拉伯人的家園。一打,就是六次;一打,就是覆水難收,然而以色列依舊巋然不動。這些曾經(jīng)面對過希特勒魔爪的猶太人,始終堅守著故土錫安。當以色列人在耶路撒冷城內對著哭墻,訴說著兩千年流離失所的痛楚,城外,憤怒不知歸途的巴勒斯坦人在不斷地示威。除了示威,他們別無他法。
戰(zhàn)爭,或許的的確確是最好的手段,如果用普通方式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但是人似乎很容易選擇性遺忘一件事兒,戰(zhàn)爭可以在人們希望它開始的時候開始,卻永遠不會再想結束它的時候結束。
漫漫六十余年,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究竟何處才是真正的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