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舟】玉米情結(散文)
一看到朋友的網(wǎng)名“老玉米”,我就想起了玉米。
作為飼料的主要成分玉米,和紅薯一樣曾經(jīng)是人類的主食。在我的家鄉(xiāng)淮河平原,以前是不產(chǎn)玉米的。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為了解決吃飯問題,玉米才在淮河平原的沃土上安家落戶。記得那時我才十來歲,還是一個小學生,整天過著饑餓而又無憂無慮的生活。饑餓雖然不能讓人精神煥發(fā),但是能夠促進人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困難,生產(chǎn)隊長也許是因為饑餓的逼迫,不知從哪里搞到了一些玉米種子。隊長和整個村的社員如獲至寶,準備把玉米種在最好的土地上。
選好了地,施好了肥,就開始深耕、平整,然后把整得像面一樣細碎的土壤分成二尺多寬的畦子。畦與畦之間是一條一尺多寬的排水溝,也可以供人行走。每畦靠兩邊種植兩行,整個播種過程就像是一種儀式,顯得很莊重。先是在畦上面用鏟子挖好不深不淺的穴,每穴里面丟兩粒玉米種子,然后澆水,再然后用細土把種子埋起來。這樣的精耕細作是為了節(jié)約種子,讓每一粒玉米都能發(fā)芽,但效率很低。男女勞力齊上陣,忙活了幾天,六畝玉米終于播種完了。
種子播進去了,不久長出了小苗。小苗見了風和陽光,像活潑的孩子一樣健壯成長??粗@一地綠油油的玉米苗,隊長喜上眉梢。這綠給我們帶來了能吃得飽的希望。
當玉米苗長到一米高時,為了能結出大棒子,隊長決定給它們追肥。那時種地以農(nóng)家肥為主,但也有了化肥,是那種一打開袋子就熏得人睜不開眼睛的碳酸氫銨?;屎茈y買到,隊長托關系找門路終于搞到了幾袋,帶著幾個社員用扁擔從城里的化肥廠挑了回來。
因為成人勞力要干其它比較重要的活,隊長就把施肥的任務交給了我們中小學生。隊長指定一個大一點的中學生當組長,帶著我們這群孩子干起了大人干的活。為了節(jié)省化肥,追肥很有講究,也是隊長對我們的苛刻要求。要求我們先用小鏟子在離玉米根部一拃遠的地方挖一個小坑,然后用孩子吃飯的勺子盛一小勺化肥放進去,再澆上水,最后用挖出來的土把坑埋好,這樣喜愛揮發(fā)的碳酸氫銨就老老實實地安臥在土壤里被根慢慢吸收。這樣的勞作就像游戲,我們開心的邊干邊玩。組長老是催我們干快一點,可是有了這些要求,特別是還要到很遠的池塘里去提水,想快也快不起來,所以快到收工時,各小組連一行還沒有干完。隊長來檢查我們干活情況,看到這樣慢騰騰的進度,很發(fā)愁,于是說,就直接把化肥放進去埋嚴實,不用澆水了。于是我們照著隊長的吩咐,歡天喜地干起來。這樣效率確實很高,挖坑,施肥,埋土,一氣呵成,不一會兒就施完了一行。隊長在場時,我們用勺子盛化肥,隊長一離開,我們就用手直接抓,估摸一把有幾勺,就施幾棵,這樣效率又提高了一大截?;首ピ谑掷?,涼絲絲的,感覺很舒服,就連那氣味熏得人眼睛難以睜開,我們也感到是一種榮耀,因為我們玩的是人老數(shù)代都沒有見過的“洋肥”——那時人們普遍稱有科技含量的產(chǎn)品為“洋”,也含有進口之意。
玉米得到化肥的滋潤與催促,更加迅速地蓬勃生長。不久,玉米開花了,細碎的小花飄滿一地;微風吹來,葉子沙沙作響,有的輕舞著,像少女的花辮。隨著花開,棒子也長出來了,那棒子被裹得嚴嚴實實,只露出一小撮淡紅色的胡須。我們一有閑時間,就聚集在玉米地邊玩,有調(diào)皮膽大的,竟下到地里去折寬大的玉米葉子,擰成一個圓圈戴在頭上,就像電影里隱蔽在戰(zhàn)壕里的八路軍。不過這種裝扮只是在玉米地旁玩耍的那一刻,一離開玉米地,無論那圓圈多么新鮮都要扔掉,并且還要囑咐我們千萬不要向隊長說。玉米棒子一天天在臌脹,快到成熟時,生產(chǎn)隊加派了看護人,以防有人因饑餓或好奇偷掰棒子。
在我們這些孩子羨慕的目光里和生產(chǎn)隊嚴格的看護下,玉米終于成熟了。收獲時,隊長舉行了簡單的儀式,然后婦女男人齊上陣,就連我們這群曾經(jīng)給玉米追過肥的中小學生也加入了收獲的大軍。婦女和孩子在地里掰棒子,男人力氣大,用笆斗和麻袋往場里挑。場里也有一群年齡更大的婦女,負責掰掉玉米棒子的那層外衣,這樣裸露的金黃色玉米粒容易曬干。
收完了棒子,只剩下一地玉米桿像哨兵一樣一行行在地里站立著。別看這些失去了果實的秸稈,也是一種寶貝。先是我們這些孩子把玉米桿折來當甘蔗吃,上學時也不忘在書包里揣幾節(jié),找一個安靜的墻角,品嘗蔗桿的芬芳。當大人把果實安頓好,騰出手就開始砍伐曾經(jīng)給我們帶來甘甜的玉米桿。那么多的秸稈,一時曬不干,就當作牛的牧草。后來,風吹日曬,干透的玉米桿老牛嚼不動,就作為柴火分給社員。那時不僅缺少吃的,連燒柴都很缺乏,有了這些柴,能煮熟好多飯。
開始分果實了,家家戶戶喜氣洋洋,把分得的棒子肩挑手提運回家,然后是長時間的脫粒。在午后的空閑時光,墻根下的背影里或是樹蔭下,總是有一群群的人一邊敘家常一邊剝玉米粒。那時沒有機械,這些緊靠在棒子上的顆粒,要靠雙手剝下來,有的手都磨出了血泡。后來,有人發(fā)明了一種工具,把粗鐵絲的一端用錘子砸平,像螺絲刀。用這種工具把玉米粒一行行從棒子上捅下來,這樣就輕省多了。也有的一手拿著一個大棒子,讓它們相互摩擦,于是玉米粒就紛紛脫落下來。那么多的棒子就是這樣用雙手變成一粒粒的玉米,勞動強度雖然很大,但是每個人心里都是暖洋洋的,臉上總是蕩漾著愉快的歡笑,因為有糧食吃了。
人們把玉米用石磨碾成面粉,摻和著經(jīng)霜打過的紅薯葉或蘿卜絲,再放一點鹽做成玉米餅,那香味回味無窮,令人陶醉。也有的隨便碾一下,碾成大顆粒,和大米一起做成二米飯,比只用大米做成的飯味道鮮美了許多。到了冬天農(nóng)閑時,就把玉米粒放在燒熱的鐵鍋里炒熟當點心吃。玉米在勤勞的家庭主婦手里總是變換著不同的花樣,來滿足人們對于食物的需求與渴望。
現(xiàn)在,玉米作為主食幾乎退出了餐桌,只是當作粗糧偶爾被人們光顧一下,來調(diào)節(jié)身體對于維生素的需要。而這種微小的調(diào)節(jié)作用,有時也不為人們放心。據(jù)說,現(xiàn)在的玉米有的已經(jīng)轉基因,轉基因食物的安全性與知情權,受到一些人的質(zhì)疑。在物質(zhì)財富越來越豐富的今天,食品的安全性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因此,讓人越來越深切懷念當年的老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