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童趣(散文)
望著眼前的孩子們,自己童年的那些事兒就會甜蜜的涌現(xiàn)出來。盡管四十年過去了,但那時無需經(jīng)濟(jì)投資的快樂,不需要大人們操辦的“美味佳肴”仍然歷歷在目。如果說生命是一條河,童年就是這條河流最純清的那一段。一顆糖果、一個饅頭、衣服上的一塊新補丁、一句夸獎的話語都會是舞蹈著的浪花。我們的童年很知足,能吃個飽肚子,凍不著就滿足了。
村前的小河是我童年的樂園,整個夏天幾乎圍著小河鬧翻天。大人們夏收,大點的孩子們拾麥穗,地里不要我們,就被大人們配遣給自家的豬挖野菜。可是當(dāng)我們提上小竹籃背上背篼,三五成群地集中到小河邊就忘了自己該干的正事兒了,眼前攢動的小魚兒實在是特具誘惑了。我們常常是脫得一絲不掛,用背篼撈魚,就地在河邊挖個地地鍋蒸魚兒吃。那味兒實在是太鮮美了,甚至在我成年后生活中再也沒嘗到過。
蒸魚兒是要預(yù)先做一番準(zhǔn)備的,伙伴商量好后,各從家里拿上(其實是偷)油、鹽和調(diào)料。地地鍋其實是就地挖個坑,留個添柴火的口,坑上面蓋塊簿石板,石板上鋪一層水藻,水藻上面襯一層菜葉或著葵花葉,放一層魚,再蓋層菜葉鋪層水藻,如果魚兒多,可這樣疊放二三層。當(dāng)水藻蒸干后,魚兒就熟了。佐料是把魚兒剖腹清洗后裝進(jìn)肚里的,有時什么都沒有,就弄些花椒葉子填進(jìn)魚肚蒸,偶爾有伙伴從家里拿點臊子裝進(jìn)魚肚,那味兒就是人間少有了。無論怎樣蒸,魚兒的味道都是獨一無二的純清鮮美。
如果說蒸魚兒是我們童年的海味,燒麻雀就是山珍了。那時,麻雀特多,一到陰雨天,生產(chǎn)隊的麥場上就麻花花一片。如果幸運的話,拿把掃帚躡手躡腳地湊到麥草堆旁,一掃帚下去就能打落幾只來,有時也能用竹籮扣幾只的。得了麻雀,用黃泥裹了,捏成泥團(tuán),拾柴生火燒著吃。黃泥團(tuán)兒被火燒干燒紅后,雀兒肉就熟了。這時,剝開干泥,雀兒的羽毛燒進(jìn)干泥里,捧在手上的是熟透了的脆生生的裸體麻雀,撕開來,掏掉縮成團(tuán)的內(nèi)臟,就可以享用了。
我們的童年缺糧食,靠掙工分吃飯,孩子多勞動力少的家庭糧食分得少。正常人家一年一個人的口糧就是百來斤小麥、百來斤雜糧,總起來不到三百斤,全靠洋芋和野菜添補。平時是吃不到肉的,喂口豬要到過年才宰的,吃肉是過年才有的事。遇到莊稼欠收的年景,白面也就見得少了,看見誰拿塊白面饃饃,口水就流出來了。有一次媽媽把給弟弟烙的白面饃饃放在大木柜里,被我發(fā)現(xiàn)了,就揭開柜蓋去取。人小柜高,夠不著,猛撲上去便倒插在柜里出不來了,兩條腿在外翹著,一直等到奶奶放工回來才把我弄出柜來。直至今天,我的老媽媽看見她的小孫兒們浪費糧食,糟蹋食物,挑吃揀喝,就用我倒插柜子的事兒來教育孩子們呢。
那時候,孩子們的玩具全是自己做,自己玩??戳恕缎”鴱埜隆?、《閃閃的紅星》之類的電影后,全村的孩子就動手用木頭做起武器來,有紅纓槍、步槍、手槍,盡管做的丑陋,有的甚至只是粗糙的輪廓,但都是自己動手做的,很有成就感。村旁的一塊墳地就成了孩子們的戰(zhàn)場,在那里沖鋒陷陣,奪“山頭”、捉“漢奸”、打“鬼子”。沒有誰教化,自己演繹著愛國主義精神;沒有人指導(dǎo),自由自在的完成著手工制作課,實踐著勤勞勇敢、自力更生的品質(zhì)。
進(jìn)了冬天,要是誰挑水不小心被冰雪滑到,摔壞了木質(zhì)水桶,那鐵絲桶圈可是孩子們的搶手貨。爭到個桶圈,做個鐵絲鉤,就是鐵環(huán),這是冬天最熱的玩具。滾鐵環(huán)、打轉(zhuǎn)牛(陀螺)、踢毽子、跳房子……玩的可多了。制作轉(zhuǎn)牛不光要動手,還要動腦,掌握好比例和重心,做漂亮,給尾端的平面涂上各種顏色,一鞭子抽去,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shù)男D(zhuǎn)過程中呈現(xiàn)出彩虹般的色彩。做毽子首先要從狗尾巴上剪一撮長毛,找兩枚銅錢疊壓在一起,把狗毛穿在錢孔里,用黃香煉了,就是一個好狗毛毽子。要是沒有黃香,我們就上山到松樹林里去找松脂,當(dāng)黃香用。好的毽子孩子們玩,大人們也玩。彈弓也是我們喜愛的玩具,但多數(shù)大人們反對,不讓做不讓玩。因為村子里有玩彈弓傷了自己臉的,也有打破別人頭的孩子。
那時節(jié),很少有娛樂活動??h電影隊公演的電影是我們最牽掛的事兒。一部片子演到那個生產(chǎn)隊就跟著電影隊看到那個生產(chǎn)隊,方圓七八里路的村子跑著看。常常是一部片子看結(jié)束,就能講出電影故事來,在玩耍中演繹出來。
我七歲那年,生產(chǎn)隊在一家新修的土屋里辦起了學(xué)校,一名老師,三十來個孩子。就是這方農(nóng)家小院結(jié)束了我們快樂的童年。入學(xué)的第一天,大人們弄來些木板,老師領(lǐng)著我們從鄰村的一座破廟里搬了些大青磚,把木板支起來做了課桌凳,我們的學(xué)生時代開始了。在我童年的記憶里,爸爸親手給我做的第一件學(xué)具就是一塊長方形小黑板,上邊鉆兩小孔穿根背繩,上學(xué)時斜背在身上。小黑板做好后從瓦窯里弄些瓦墨刷黑,老師領(lǐng)著我們到三四里之外的山溝里挖些青土。捏成土棒曬干當(dāng)粉筆用。我們的第一課是“毛主席萬歲!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第一首歌是《我愛北京天安門》?,F(xiàn)在想來,也頗有韻味的。
說起來已四十年過去了,但那情景依然清晰,每當(dāng)回想起來,它還和家鄉(xiāng)的小河一樣清凌。身體和精神共同饑餓著的童年同樣充滿著歡樂,那歡樂是今天的孩子們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