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美】端午(散文)
說起端午,繞不開的人物是屈原。三閭大夫?qū)嵞巳f世楷模,他為官清廉,憂國憂民,眼見國事日非而無力回天,不禁悲從中來,憤而投江殉國。老人家大概做夢都想不到,他這一跳,不僅跳出了文人節(jié)操,還跳出了美食文化,跳出了節(jié)日盛會。
端午的主角,非包粽子和賽龍舟莫屬。包粽子,據(jù)說是為了紀念屈原,不想一枚小小的粽子,竟也烙上了傳統(tǒng)歷史文化的印記。
江南粽子,花樣百出,異于北方粽子。最大的不同是餡,主料糯米,往往要先在醬油水中浸泡過,之后才能入餡包裹。若論名氣,江南粽應(yīng)以嘉興所出為盛。
我的家鄉(xiāng)亦包粽子。端午時節(jié),煮上一大鍋,燜一晚,第二天即可揭箬衣饕餮。在我眼里,嘉興粽不及鄙鄉(xiāng)灰湯粽?;覝罩谱骺芍^劍走偏鋒,先取干凈稻草燃燒,得其草灰,用紗布包裹,入沸水沖泡,濾出的水,即是灰湯。取箬葉和糯米,灰水中浸泡一晚,就可制作灰湯粽了。熟后的粽餡呈半透明,燦若田黃,集糯、酥、香于一身,佐以特制的糖曲,一枚入口,甜而不膩,色味俱佳。早年間,灰湯粽市面有售,專供歲朝,現(xiàn)已幾近絕跡,僅在僻遠山區(qū),偶有人制作,可謂憾事。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边@首《競渡歌》,出自唐朝詩人張建封,描繪的賽龍舟盛況,與我地龍舟賽同。端午那天,萬人空巷,紅旗招展,鑼鼓喧天,很是熱鬧。比賽勝出者獲獎一本紅色證書,我也參加過幾次,因為技不如人,沒撈到過證書,很是惆悵。想起沈從文先生筆下的湘西,賽龍舟抓頭鴨,以我的水性,說不定能抓到只鴨子的,可惜可惜。
賽完龍舟,回家即可吃上炸麥鳥。炸麥鳥是端午的必備品,家家都會炸一些,味近于當今超市出售的麻花,不過麥鳥形味皆出其右。它的制法有點繁瑣,先在面粉里加紅糖,揉團后搟成薄皮,切成撲克牌大小的長方塊,對角折疊,粘住敞口,沿不開口一側(cè),剪出幾道細口,翻開成翅膀,拿支麥草管頭上戳個小圓,叫點睛,一張面皮,頃刻間華麗轉(zhuǎn)身,一只展翅欲飛的孔雀,栩栩如生。
油炸麥鳥也不是松活,要用筷子不停地翻動,麥鳥在油鍋中吱吱作響,渾水魚似亂竄,灶間彌漫著濃烈的油煙味。那時候多是土灶,俗稱“老虎灶”,吃柴如虎般兇猛,火候很不好掌握,一旦火大炸老,味道發(fā)苦。所以炸麥鳥,母親是不讓我們燒灶的,小孩子心急,大口喂柴,生怕火小耽誤吃麥鳥。麥鳥又叫巧果,大概譽其外形靈巧、制者手巧之意。炸麥鳥很好吃,嚼起來“咯落落”響,甜而酥香,吃后一手油,愛美的便用油手捋捋頭發(fā),可將一頭鳥窩順得發(fā)亮,蒼蠅停上去都打滑腳。過端午這幾天,處處飄散著炸麥鳥的油香味。
其實,家鄉(xiāng)過端午節(jié),最有特色的并非麥鳥,而是松花麥餅。我不知道它地有沒有,在我家鄉(xiāng),做松花麥餅是盛事。花粉得之于松樹的花蕾。谷雨前后,松花盛發(fā),半大的孩子便會背上殼斗,提了竹桿,桿頂縛一把鐮刀或者一個鐵鉤,上山釆花。松花是很多的,采之卻非易事,一是松樹高大,松花皆簇在冠部,如無數(shù)枚小小的導(dǎo)彈,昂首向天,細竹竿夠不著;二是采松花得把握好時機,松花花時短,又近雨季,一旦下雨,采來容易腐爛。松花要采將開未開之蕾,松之蕾狀如寶塔,初時呈青色,成熟后轉(zhuǎn)黃開穗,要得好花粉,得抓緊,過時不候,一旦花兒全開,花粉隨風走散,采之無用。
花蕾釆回后,負曝幾日,待緊閉的花房舒開,成刺猬樣,就可拍花取粉了。取粉時下手得輕,別打年糕似兇狠,花粉是很微粒的,重手容易飛走。拍下的花粉要用細篩過濾,去了雜質(zhì),得一堆“金粉”,收入袋中,靜等上場。
制作松花麥餅很簡單,近似于新疆人的馕。馕不入餡,厚而大;麥餅入餡,薄而小。咸餡用豬油渣剁碎加梅干菜炒;甜餡一般以芝麻拌糖。入餡后搟成一張薄餅,趁半干時沾上松花粉,黃黃的似一張金帛??臼旌蟮乃苫滐灪芎贸裕伾珷N爛,清香肆虐。餅有些韌,適合小孩子牙口,之所以叫松花麥餅,特意點出一個麥字,不是畫蛇添足,意在突出麥粉的時令。端午時分,新麥剛上市,面粉新鮮,面團有咬勁,如果用陳麥粉,口感不及。
插艾草的風俗,歷史應(yīng)該久遠。民間有諺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可見端午是要插艾葉的。一到節(jié)前,小孩子便要去湖畈采艾葉和菖蒲,扎成人形,插于戶上,懸之堂中。艾葉和菖蒲綠意盎然,掛多了,鮮香四溢,陋室生光。母親會用菖蒲、艾葉、石榴花做成人形,或者老虎形狀,掛在我們脖子上,用以驅(qū)瘴。過了端午,祖母便會取下艾葉點燃,每個房間熏一熏,謂之禳毒氣,驅(qū)逐房中蟲。艾葉未干,燃時冒出極濃的煙,嗆得家里如來了喜慶鑼鼓,咳嗽聲此起彼伏。
端午喝雄黃酒,由來已久,黃酒中加入少許雄黃,大太陽下曬幾日即成。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可知喝雄黃酒是極好的事。我少時也曾入喉,記憶中只一個字:苦。雄黃酒名聲大盛是《白蛇傳》熱播時,小白飲了法海的雄黃酒,現(xiàn)出白蛇真身,嚇死了許仙。曾有異地朋友打電話問我要雄黃酒。我問你想喝?朋友說他妻子常河?xùn)|獅吼,懷疑是只母老虎,弄點雄黃酒讓她喝一喝,檢驗真身。
據(jù)說飲雄黃酒,能殺菌驅(qū)蟲,祛毒解癢。孩子年少不能飲,拿酒抹在額頭和手足上,干后黃黃的一道。祖母說,能蟲豸遠離,百毒不侵。
喝了酒,便是吃飯了。我地風俗是吃十二紅——十二碗紅顏色的菜,我曾恭逢其盛。那年去相親,時值端午,午餐時端出一桌紅,喜氣爆棚。記憶中有炒莧菜、紅蘿卜、爆蝦、蒸螃蟹、咸鴨蛋黃和紅雞蛋(外皮染紅)。飯也是紅的,用炒莧菜汁染過,狀如水晶,好看亦好吃,印象深刻。當然,十二紅僅是一個稱謂,不一定真有十二碗,這與老婆餅中沒老婆同理。慚愧的是親沒相成,倒吃了人家一桌十二紅。
端午送香包,也是習俗之一。香包用五彩絲線縫制,顏色多大紅大綠,綴以它色,刺繡而成。其造型千姿百態(tài),繡的一般是祥瑞之物,大者如香煙包,小者如紐扣,中實朱砂、香料和薺菜。香包一般是情人間互送,也有長輩體恤后代的。我也收過一個,不知是誰,托我妹妹送來,妹妹在路上,捉到一只天牛,沒地方養(yǎng),就掏空香包,裝了進去。
家鄉(xiāng)過端午,曾有系百索子、送五毒肚兜、放黃煙子和望囡馃習俗。隨著社會的變革,這些舊俗,亦已放上博古架,供人負曝閑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