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希望】房子啊,房子(散文)
房子歷來是人們的安身立命之本,有了房才有家的感覺,有了房,也才能過上舒適安逸的生活。因此,無論對于過去還是對于現(xiàn)在而言,房子都是最基本的追求目標。
過去物質(zhì)生活水平欠發(fā)達的時代,城鄉(xiāng)的居住水平參差不齊。鄉(xiāng)村低矮的土磚房像營養(yǎng)不良的老嫗,殘喘著立于狹窄蜿蜒的街道,守候著一座座貧窮而落后的村莊。城市里人口密集,而居住水平卻并不樂觀,一家?guī)状藬D在狹小空間里的情況并不少見,生活的艱辛和拮據(jù),讓人們活在了一聲聲嘆息里。那個年代,房子是人們得以遮風避雨的港灣,不求裝飾奢華,只求溫暖舒適,能使一家人容身,能讓簡單的生活繼續(xù),便已是很好。
對于七十年代出生,并從那個相對艱苦的年代走來的自己來說,所看到和經(jīng)歷的一切與房子有關(guān)的故事,都與彼時的社會生活有著息息相關(guān)的印記。從貧窮到發(fā)展,從簡單到復雜,所有的東西都在不斷變化當中推動時代的車輪前進。我們在漸漸長大,耳濡目染了社會的新舊變遷,也感受了房子對于人們的別樣意義。
記憶里屬于自家居住的最早的房子,是故鄉(xiāng)后街老宅的東屋,那青磚平頂木格子窗的三間舊房,是我童年里的搖籃。而母親說,其實我出生的地方,是這院子里的小南屋,因后來父親為爺爺奶奶在別處蓋了新房,我們才搬進的東屋。母親說,那小南屋的冬天如冰窖一般徹骨冷,致使幼小的我那時染上了頑固的鼻炎病根,每至寒冷的冬季,鼻炎就伴著感冒發(fā)作,抽絲一般,很久都好不利索。而那段時光于我并無多少記憶,可能因為太小的緣故,我的居住記憶是從東屋開始的。
那時,故鄉(xiāng)的房子不像如今農(nóng)村的住房布局規(guī)范合理,那時房子蓋得都比較隨意,院落與院落之間,房子與房子之間,是沒有一定規(guī)律可遵循的,依了地形和人們關(guān)系的親疏遠近,以及宅基地的特點,房子的朝向和院落結(jié)構(gòu)可以自行設(shè)計。因此,那時后街的房子往往是房房相連的,若從空中俯瞰,一座座平展展的房頂,組成了一條曲徑通幽的空中走廊。你從街西頭起步,沿著房頂七拐八繞,因房屋高低不同,忽而抬腳上忽而跳將下,忽而又要過小橋似的穿過兩房之間夾道上方的“空中通道”,如此,便能將整條街道的房頂串聯(lián)在一起,同時也能踏遍整條街道的房頂走到街東頭去,這可謂是當時故鄉(xiāng)建筑的一大特點。除此之外,那個時代的后街別具特色,仿佛呈放射狀分布一樣,街道一側(cè)每相隔不遠就直刷刷地射出一條死胡同來。說是死胡同,不如說是“甕”或“酒瓶子”更形象,相鄰的幾戶人家住在胡同深處,緊湊而集中,又遠離主街道,且背靠房后的自留地,幽靜而自在。
那時父親在外工作,他用自己微薄工資節(jié)省出的錢,率先為爺爺奶奶蓋了有明亮玻璃窗的新房子。這在當時稱得上是一段孝道佳話,因為很多人家的兒子成家后都會只顧及自己的小日子,為父母蓋新房的例子很鮮見。就這樣,爺爺奶奶喬遷新居,我們住進了之前他們住的老舊東屋。奶奶的新房子在村子的南面,和北面的后街遙遙相望。我們?nèi)ツ棠碳遥┻^一條鐵路和一條公路,鐵路和公路把村子分割成了南北兩部分,一如我們走過的時光,在很多個節(jié)點上被分割成了新舊兩部分。
后來我家也在鐵路南蓋了新宅。搬家的時候,房子四周還是一片曠野,晚風凄凄中,那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常常讓人生出莫名的恐懼來,仿佛那濃黑里不是有著妖魔鬼怪便是有著吃人的野獸,使人一到天黑便不敢到處亂看,唯恐惹來一場視覺災難。這時的房子,已從那低矮的青磚房變成了紅磚的大玻璃窗房,比奶奶家的還寬敞明亮。而后便很少再回后街,也再不見那房房相連、貫穿東西的屋頂景觀了,那是屬于后街的時代,也是屬于年少的記憶。發(fā)展的步伐讓我們在感嘆時代變遷的同時,也對舊時光多了一份珍藏和懷念。
很多年后的今天,當初我們引以為傲的紅磚大玻璃窗的房子,已然在歲月的磨礪中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因了舉家離鄉(xiāng)的緣故,那房子便成為了一處無人打理的“舊居”。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鄉(xiāng)村的面貌也在日益發(fā)生著改變,最明顯的,當屬那些不斷變化中的房子。老房在歲月的風霜中逐漸被淘汰廢棄,新建的房子也隨著發(fā)展的腳步而更加時尚大氣。富裕起來的家鄉(xiāng)人,首當其沖地將房子蓋得高大氣派,甚至近年來條件好的還紛紛蓋起了別墅洋樓,不僅為了享受生活,也為了下一代到了成家年齡時好找對象。因此,猶如新舊兩個不同的年代般,我家那歷了幾十年風雨的破敗舊宅,被四周漂亮的小洋樓包圍起來,顯得尤為醒目而尷尬。很多年前的獨矗曠野變成了今天被繁華熱鬧所包抄,那座在時代洪流中走過了滄桑歷程的老房子,雖已破敗,卻也永遠是定格在我們心里的一段溫暖記憶。
房子是人們生存的根本需求,因而,我們住過的房子也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初離家鄉(xiāng)的那些年,父親單位的簡陋公房成了我們遮風避雨的住所,一排排古舊的青磚瓦房,一行行挺拔的白楊和法桐,訴說著歷史的滄桑。在成為家屬住所之前,這些房子是辦公室、宿舍、圖書室甚至是提審室等等,因了一個“公”字,也因了是被淘汰的舊工作區(qū),那個時候的那些房子,帶給我們的除了不可或缺的溫暖外,還有一絲對一個職業(yè)若即若離的融入感。
我們在那里住了好多年。就在這特殊的居住環(huán)境下,時光一年年悄悄走遠。那些青磚瓦房陪伴的青蔥歲月,那些沖天的白楊,還有那雖裝飾簡陋卻并不乏溫馨和愛的家的畫面,都在心上刻下了深深的痕。我在那里收獲愛情,我的兒子在那里蹣跚學步,我的父母在那里打拼生活……我的一切曾與那些青磚瓦房有著扯不斷的聯(lián)系。
然而,無房的困惑曾經(jīng)像幽靈一樣纏繞著自己,我們的家也終將不該是這無根的浮萍。當這座城市中,終于有一套房子屬于我們的時候,那是一份滿滿的踏實感,猶如游船靠港,猶如落葉歸根,猶如經(jīng)過了許久的流浪終于找到了家的方向。雖然房子只是兩居室的小戶型,但也足夠一家三口搭建一個溫馨的小窩,用以盛裝愛和幸福,用以抵擋寒涼與風雨,從此,這套普普通通的房子里,便常常飛出歡聲笑語。一年又一年,四季輪回變遷中,房子與我們都在悄悄發(fā)生著改變。房子漸漸顯出老舊和擁擠,兒子漸漸由孩童變?yōu)榍嗄辏覀円苍跁r光里歷了苦辣酸甜而變得滄桑。房子與房子雖被鋼筋混凝土聚連在一起,鄰里之間卻仿若相隔天涯,再沒了鄉(xiāng)村純樸的你來我往,再沒了大雜院的熱鬧親近,城市的單元房給了人們踏實和溫暖,也封閉了人與人之間最樸素的交往。這樣想的時候,內(nèi)心又會平添一份無措感。
當社會的發(fā)展愈發(fā)讓房子成了高消費產(chǎn)品時,社會形態(tài)及家庭結(jié)構(gòu)的改變又致使很多人成為房子的奴隸,傾盡一生積蓄背上房奴的軀殼,或為硬性需求,或為長遠投資,或為改善居住條件等等,從而成為宏觀經(jīng)濟調(diào)控下的一枚枚棋子。更有甚者,是與開發(fā)商集資失利拿不回錢,而無奈轉(zhuǎn)為購房,從而被迫加入房奴的隊伍。而即使這樣也還是好的,更有一些投資者是錢和房血本無歸,欲訴無門。對于一個時期沸沸揚揚且害人不淺的集資事件來說,自己生活的這個城市的老百姓可謂深受其害,不知這應歸罪于老百姓的貪念,還是應責難于國家的市場經(jīng)濟政策??傊?,因了這些糾葛,不少人對現(xiàn)在的房子是既愛又恨,加之房價過山車般不穩(wěn)定,若非剛性需求,是再不敢貿(mào)然投資買房的。
生活中,很多人如我一樣,在這浮躁世間背負上房奴的重壓,月月掛牽著還房貸,甚至為了成為一個可憐的房東而費盡周折,即使擁有了不同房子,卻找不到從前那種單純樸素的快樂。城市的發(fā)展讓人們的住房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卻帶給人更多的浮躁和糾結(jié),高樓大廈炫酷了城市的容顏,卻丟失了曾經(jīng)那些淳樸而單純的生活理念。人們忙碌穿梭于光怪陸離的街道,為各自不同的生活目標而奔波,心里想著怎樣能掙到更多的錢,怎樣能撐起更多的消費,怎樣能玩轉(zhuǎn)這個世界,卻少有時間靜下來,與自己的內(nèi)心對對話,與天空和大地深情凝望,與山川河流親密接觸。于是,生活在精美寬敞房子里的人們,找不到生活的重心,找不到靈魂的歸處,感受不到純粹的快樂。這時的房子,已不再只是一處遮風避雨的港灣,而成為了普通百姓的一種負累。
時常會想到兒時在老家后街的房頂上肆意玩耍的情景,也會想到那個有著一排排白楊樹的青磚瓦房的院落,甚至也很懷念我們最初溫馨樸素的兩居室時光。年齡在增長,時光在流逝,曾幾何時,我們悄悄丟掉了單純美好的心境,在俗世的煙塵里無奈地掙扎起落?;赝钪蟹孔拥陌l(fā)展史,那也是我們交織著酸甜苦辣的成長史。住過的房子在變,我們的人生也在變化當中,惟愿心境能隨了年少時的純凈,而讓如今的自己少沾染一些俗世的污濁。
也時常會夢到最初生活過的地方,那些房頂上的風光總是令人難忘。房后是阡陌縱橫的田野,不遠處就是那條至今都懷念的牤牛河,各家院子里有春天開滿粉花的梧桐樹,還有秋日里結(jié)滿碩果的棗樹。房頂與房頂連接起的,是鄉(xiāng)村樸實淳厚的鄰里情,不用設(shè)防,也可夜不閉戶,卻社會安定,鄰里團結(jié)。
醒來看到各家窗戶上的鋼筋護欄,仿佛現(xiàn)在我們所住的房子,就是一個個精美封閉的鳥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