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母親回鄉(xiāng)拜年
今年春節(jié)回長豐吳山鎮(zhèn)父母那過年。父母現(xiàn)在年事已高了,希望我們弟兄幾個能約個時間到淮南舅舅家看望大舅媽、大表叔等長輩、親戚,給他們拜拜年。
很懷念小時侯跟著大人走親訪友拜年的情景。因為出門拜年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又不要在家喂豬掃地做家務(wù)了。感覺那時候過年的天氣比現(xiàn)在冷,經(jīng)常遇到大雪封門被困親戚家好幾天的情況?!皼]菜,飯要吃飽”,這是人們常說的一句客氣話。當(dāng)時物質(zhì)匱乏,親戚家住長了吃飯的小菜只有豆腐渣。大人們還美曰其名說“吃了豆腐渣,過到二月都不想家”。
不過,很少去外婆家拜年。因為外婆家遠在一百公里之外的淮南上窯鎮(zhèn)泉源村。
和吳山鎮(zhèn)一樣,上窯也是個千年古鎮(zhèn),206國道穿境而過,素有淮南市東大門之稱。為盛唐"七大瓷都"之一,境內(nèi)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壽州窯遺址、上窯古洞山寺廟及上窯國家森林公園等。
泉源村是上窯鎮(zhèn)最東邊一個行政村,當(dāng)?shù)厝朔Q泉源口。村莊北依上窯山脈,西面是馬崗村,東、南與鳳陽接壤,縣級公路新武路從村前穿過,南面緊靠3萬多畝碧波的高塘湖。
不過小時候并不了解這么多。只知道在上窯下車后需穿過一條兩邊都是水缸砌成的圍墻往東走,翻過一個小山坡后就到外婆家了。父親的姑媽和母親的娘家同在泉源村。
上世紀(jì)七十年代,我還在讀小學(xué)、初中,幾乎每年的暑假都是在這兒度過的。那時外婆和姑奶奶都還健在。外婆家住在村西頭,幾個舅舅家表兄弟姐妹比較多。我就天天跟他們上山放羊、割草,下湖洗澡、摸魚、采菱角。有一次被湖水中菱角秧纏住了,差點命歸窯河(高塘湖)。而姑奶奶家住在村西頭,那里只有大表叔家有個表哥可以陪我玩,所以暑假主要都住在外婆家這邊。
記憶中泉源口村莊很大。一條青石板路貫穿整個村子?xùn)|西,石板路兩邊分布著許多條石頭圍墻和房子形成的巷道。巷道幾乎全是南北走向,彎彎曲曲,幽深狹窄,難以分辨。而印象最深的就是村子中間有口大井,大井四周有磨面坊、代銷店和賣菜的。全村人好像都到這里來挑水、洗菜、洗衣服、磨面和買東西。具體情景也記不清了,反正大井的附近很熱鬧,全村大事小事在大井那兒都能打聽到。
說到大井,這里還得多說幾句。泉源口的大井,其實并非我們習(xí)慣意義上的一口水井,它是一組由小到大、由高到低具有不同用途的水池組成。水池呈南北方向排列,靠近青石板路即最北面的水池最小、位置最高,但它是整個大井水池的水源池、吃水池。水源來自地下的山泉水,水量充裕,從不干涸,沒人知道它流淌了多少年。從這個泉水池往南的蓄水池一個比一個大,一個比一個低,山泉水依次從水源池流淌進洗菜池、洗衣池、拖把池等。如今的青石板路早已被水泥路替代了,路面也抬高了許多。所以當(dāng)年大井好像低了許多,井口四周的各種條石也都更新成了水泥板。
后來我工作了,來泉源口次數(shù)逐漸少了。九十年代,是倒我的兒子跟奶奶來過幾次泉源口。如今兒子也工作成家了。聽說今年我們要來泉源口拜年,還特地發(fā)微信要我多拍幾張大井的照片發(fā)給他。
正月初六,春節(jié)小長假的最后一天。我終于開車帶母親回了一次故鄉(xiāng)。母親和九十高齡的大舅媽見面不知有多少話要說,而我和弟弟等人只好馬不停蹄地一家接一家趕著給長輩拜年。許多表兄弟、兒時的玩伴們都五十開外了。大家過得都還不錯。有的已經(jīng)發(fā)家致富,開奔馳住別墅;有的舉家在外打工掙錢準(zhǔn)備早日蓋樓娶媳婦。我的大表哥從泉源小學(xué)校長位置退下來已好幾年了,現(xiàn)在每月近四千元的退休金,日子過得也算是衣食無憂了。唯有東頭大表叔家變化不大,雖然時隔三十多年重訪,仿佛家里的擺設(shè)還是當(dāng)年的模樣。唯有變化的就是院內(nèi)多了一輛電動三輪車,家里多了一臺電視機。不過,在這里我找到了許多童年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