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游敬亭山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題記
說起敬亭山,大多數(shù)人首先想到的是李白流傳千古的絕句《獨坐敬亭山》。這座地處安徽宣城北部的小山雖不及五岳的名氣,但也得益于這首佳作,吸引了無數(shù)文人墨客前來游覽。數(shù)年前的一天,懷著對詩仙的仰慕之情和對美景的憧憬,我只身一人來到這里,開啟了一場心靈之旅。
遺憾的是天不作美。明媚的陽光早已被從天而降的雨水掩蓋了,空氣中夾雜著些許寒意,給人一種“濕冷交迫”的感覺,但這并未影響我渴望大飽眼福的心情。在淅淅瀝瀝的雨聲中,我不由得加快了腳步。
一路上,我一邊細細觀賞映入眼簾的牌坊、茶園、水榭和石刻,一邊情不自禁地吟誦著李白的名句“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盡管在文學(xué)界,這首詩的寫作年代尚有爭議,但毋庸置疑的是:作者是借眼前的美景抒發(fā)內(nèi)心的孤寂之情。游敬亭山時,李白早已不是那個“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青年,也不再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雄心壯志。這位渴望建功立業(yè)的詩人飽受現(xiàn)實的摧殘,內(nèi)心的憤懣溢于言表。但即便如此,李白也沒有像很多人那樣“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而是寄情于山水之間,堅守住了內(nèi)心的一份純潔。我想:這份純潔是很多達官貴人終其一生難以企及的。
我拾級而上,不一會兒來到了一座古樸雅致的樓閣前。原以為這里是為紀念李白而修建的場館,不料門前的匾額上寫著“石濤紀念館”五個大字。我為自己的孤陋寡聞感到一陣羞愧,又多了一絲困惑:石濤不是明末時的著名畫家嗎?難道他和敬亭山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出于好奇,我便徑直走了進去一探究竟。原來石濤曾在敬亭山從事過采茶等生產(chǎn)活動,并潛心作畫,用酣暢淋漓的墨法為后世留下了一幅幅不朽的作品。這位明朝宗室在國破家亡之際選擇了削發(fā)為僧,但他并沒有因此渾渾噩噩地過一輩子,而是努力成為藝術(shù)界的一代宗師。于是,敬亭山之美不僅能夠用文字描繪出來,還能通過畫家的筆墨傳諸后世,成為中國文化當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
從紀念館走出來,雨依然沒有停歇。我順著山路繼續(xù)前進,發(fā)覺不遠處綠油油的茶園像是被披上了一層白紗。綠和白相接的地方并非棱角分明,而是給人一種縹緲的感覺——原來山上霧氣彌漫,仿佛要把周圍的一切色彩都吞噬掉。在濃霧的籠罩下,前方的景物若隱若現(xiàn),有的甚至連輪廓都令人難以分辨清楚。豆粒般的雨滴接連不斷地拍打著腳下的路,似乎在和濃霧相互配合,共同阻擋觀賞者的視線。一霎間,我并沒有被眼前蘊含詩意的朦朧美所折服,反倒在心底暗生一絲惆悵:前方看上去那樣模糊,自己又是孤身一人......走著走著,一種難以名狀的迷茫感涌上心頭。我不禁有些后悔選擇在這個時候出游,但一轉(zhuǎn)念又想到:如果沒有這種迷茫感,李白未必能寫出《獨坐敬亭山》,石濤也未必能畫出那些栩栩如生的作品?;蛟S,迷茫賦予了人生不一樣的使命,讓不完美的人生放棄了沉默,綻放出獨特的、熠熠生輝的光彩。很快,這種迷茫感就被“一蓑煙雨任平生”的人生態(tài)度取代了。
當我在“江南詩山”石刻處轉(zhuǎn)了個彎,踏上了一條望不到盡頭的小道時,眼前的景物竟讓我耳目一新——一株株蒼松傲然屹立在路旁,和煙霧籠罩下的其他植被相互映襯,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欣賞著大自然的饋贈,我突然感覺自己像是一個采風(fēng)者,終于可以像古人那樣游目騁懷,用心去捕捉那些令人嘆為觀止的畫面。前方的路漫長而單調(diào)。我不愿意半途而廢,于是一邊品味眼前的美景,一邊咬咬牙,迎著濃霧和細雨上前去。其實和國內(nèi)的眾多名山相比,敬亭山的海拔并不高,山勢也算不上陡峭。對于經(jīng)驗豐富的登山愛好者來說,爬起來幾乎不算什么難事。但彼時的我即將面臨研究生畢業(yè),工作尚無著落,對未來何去何從感到一絲迷茫。這種迷茫和山路上的所見所聞交織在一起,讓我在寄情山水的同時,又多了一份惆悵。我想起了李白和石濤的人生境遇,心里竟有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覺。倘若李白深受皇帝的寵信,他或許可以像歷史上的名臣那樣在政壇一展胸中抱負;倘若石濤沒有趕上王朝更迭,他或許可以像朱元璋的眾多子孫那樣,一輩子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命運給他們開了不小的玩笑,讓他們的人生之路從此不再是坦途——就像我腳下用石階堆砌起來的小路那樣,看上去雖不險峻,但高低起伏,象征著人生會遇到的各種崎嶇。他們固然不幸,但我倏忽之間想起了《孟子》中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覺得他們又是幸運的。盡管他們終其一生也沒能真正做到“兼濟天下”,但至少沒有隨波逐流,而是始終堅守自己的本心。與古人相比,自己未來要走的路或許平坦得多,又有什么可迷茫的呢?
想到這里,我哼著歌,邁著輕快的步伐,一口氣兒走下山去。山下的水庫讓我既意外又欣喜——湖面碧波蕩漾,猶如一塊無暇的翡翠。漫山遍野的紅葉點綴著湖岸,和湖水構(gòu)成了一幅絢麗的畫卷。這樣的畫卷讓我想到了《沁園春·長沙》中的“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又想到了毛主席在青年時代樹立的遠大志向。和一代偉人相比,我們固然顯得平凡,但也絕不應(yīng)該在人生道路上毫無作為。倘若有一天真的能夠“兼濟天下”,實是人生一大幸事!即便做不到,至少也可以像李白、石濤那樣“獨善其身”,始終保持內(nèi)心的一份寧靜。
敬亭山之行雖然早已落下帷幕,但人生之路依然漫長而崎嶇。我會將這場旅行作為永恒的記憶,迎著人生的濃霧和細雨前行。
《我們都是敬亭山》
/妍冰
這是一個沉靜的午后
岐江河已經(jīng)睡去
夜,是如此安靜
靜得可以聽到紫荊花開放的聲音
月亮隱退 星星無語
我漫步橋頭
歷數(shù)著的橋上的石欄桿
數(shù)到了天字碼頭
我數(shù)得清停泊河里的船只
卻數(shù)不清屬于詩和遠方的日子
這是一個不安分的夜晚
片片葉芽綻放
那姿容不讓花色
知否,知否
應(yīng)是綠肥紅瘦
易安的詞在這個夜晚回響
咋暖還寒
一襲綠如此性急 倏地沖破苞芽
迅速占據(jù)樓頭墻角
目極處 便皆染碧色
是不是那些姹紫嫣紅
讓原本默默的綠色也不安份
它在艷紅、鵝黃、青黛之間穿梭
與那片紅共繽紛
這是一個飄香的清晨
我在岐江河邊品味民俗小食
飄香的味道里 泛起
指縫太寬,時光太瘦
那些寶藍橘黃的江海詩韻
參雜著朦朧而遙遠的將來
一道云南普洱續(xù)了一回又一回
一如層層疊疊的往事
斑斕絢麗的石橋橫在岐江河上
河兩岸的記憶 在沉睡中醒來
你在橋東、我在橋西
聽到自己的心說:
我們都是敬亭山!
感謝賜稿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