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曉荷·過往】清明的雞蛋(散文)
清明到了。清明這天,除了有在門上插松枝柳枝的風俗外,清明的早上要吃煮雞蛋。小時候聽老人言,清明節(jié)吃煮雞蛋,一輩子不長疙瘩癤子。
我想起了小時候清明的雞蛋。
小時候的生活不好,平日里一般不舍得吃雞蛋。偶爾炒盤韭菜雞蛋,用的雞蛋也都是“照蛋”,即已經(jīng)用照蛋燈透視過確定不能孵化出活雞苗的“絕育”雞蛋。過去吃雞蛋是一種很奢侈的行為。那時雖然家家戶戶大都喂著一群雞,但是那個時候“雞腚門子小銀行”,打油稱鹽裝煤油買火柴,都等著“管蛋”的雞屙幾個雞蛋。所以除了坐月子的婦女以及老人小孩吃雞蛋,其他人隨隨便便吃個雞蛋會惹人家笑話。清明節(jié)這天吃雞蛋,是為了預(yù)防長疙瘩。因為有特殊使命,清明節(jié)的雞蛋是不能節(jié)省的。我們這里清明節(jié)家家戶戶煮雞蛋,過去如此,現(xiàn)在如此,從我記事起,沿襲了幾十年的習(xí)俗未曾改變。
清明煮雞蛋,大人燒火,小孩等在鍋邊。那時候燒火基本用麥秸,火苗弱,燒熱水很費事。剛點著火燒了三兩把草,小孩冷不丁就掀開鍋伸進指頭試一下水溫的變化。大人就吆喝:“掀一掀,燒半天!”嗔怪把熱乎勁放跑了。鍋里的水老是燒不開,小孩等得好不心焦!就去拿些玉米秫秸或者玉米棒子,燒起來。柴硬火焰高,鍋里很快就咕嘟咕嘟有了聲響。那個時候沒有表計時,掌握時間全靠估摸。燒火的時間,在孩兒們看來,常常覺得時間很漫長了,就攛掇大人撈雞蛋。雞蛋撈出來,先過過涼水,放到?jīng)鏊锇伟螣釟夂?,就先供在灶君爺爺那里。然后按個數(shù)分發(fā)給小孩們。小孩們急不可待地打開雞蛋,卻發(fā)現(xiàn)雞蛋是溏心的。分下去的雞蛋再趕快收集起來,重新下鍋煮。大人就會嘮嘮叨叨埋怨著,嫌乎多嘴聊舌浪費了柴火。
在大人的絮叨聲中,雞蛋終于二次出鍋了。這次不再等下到?jīng)鏊锝禍兀『⒁呀?jīng)圍上來認領(lǐng)走了自己的雞蛋。不一樣的雞下的蛋不一樣,論顏色有紅皮的,有白皮的;看形狀有圓形的,橢圓形的,還有漫長不規(guī)則形的;論體積有粗有細,有大有小。小孩子把雞蛋拿到磨臺上,把已有驚紋的雞蛋先剝皮。因為太燙,不停地在兩只手間來回倒著雞蛋,用嘴不停地吹著雞蛋進行降溫,然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下口咬那雞蛋。燙得伸舌頭喘粗氣。但是美味的誘惑遠遠大于滾燙的威脅,雞蛋早早進了肚子,才是最令人歡愉的。
接下來就是染雞蛋的環(huán)節(jié)了。為了清明節(jié)的紅雞蛋綠雞蛋,小孩們可早就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前些日子,貨郎挑著擔子吆喝著“拿頭發(fā)破布來換洋針”的時候,小孩就爭先恐后地湊上前去買染料。就是一分錢的紅顏色,與一分錢的綠顏色。貨郎就拿出一個指甲蓋大小的匙子,從紅瓶弄一點點粉末,從綠瓶弄一點點粉末。說是粉末一點也不細膩,染料粉末仔細看呈結(jié)晶狀態(tài),類似于被搟面杖搟碎了的粗鹽,現(xiàn)在想來分別就是一種帶各色顏色的碳。貨郎給用紙包好了,小孩拿回家放在窗臺上儲存。
大人小孩各自吃過了雞蛋,東方的太陽還沒露臉。大人們忙著去熬菠菜豆腐粉皮,小孩子也忙得不可開交。小孩的忙自然是帶著一種喜氣洋洋的忙,因為濃濃的情趣鑲嵌在這種忙著里。為了歡樂的忙碌,身心永遠不會疲倦。
清明節(jié)分到雞蛋,也已經(jīng)吃了雞蛋。吃雞蛋不要等出太陽,否則預(yù)防長疙瘩癤子的說法就不靈了。小孩吃了雞蛋以后就去染手里留下的雞蛋。把染料往洗臉盆里一放,放上一點水,然后拿著雞蛋在里邊滾來滾去。雞蛋染成了紅色,雞蛋染成了綠色,雙手也染了色:一只紅手,一只綠手,小孩自己弄,只能染一色的,沒有多少創(chuàng)意。若是大人援助一下,用棉花蘸著顏色畫一道紅,再畫一道綠,這樣就得到一個紅綠雙杠的雞蛋。如果橫著劃線再豎著畫線,就會得到一個格格蛋。染好蛋后就出去斗蛋。
斗蛋就是碰蛋。讓雞蛋與雞蛋去爭斗。雞蛋循著小主人的意圖“尋釁滋事”。斗蛋有一些玄機,硬碰硬保準兩敗俱傷,必須輕輕一磕,保持自己的雞蛋完好無損,讓對方的雞蛋不設(shè)防的情況下,達到癱軟無斗志。很多往往只被對方輕輕一點攻,蛋皮立馬出現(xiàn)裂紋或者干脆蛋皮碎了,毫無戰(zhàn)斗力。勝利者就伸出右手,用拇指壓住食指或中指,然后去彈斗敗者的額頭,嘴里說著:“賞你一個干姜吃!”這種彈響,很疼,雞蛋破了,頭被彈疼了,還得看勝利者一臉的自豪,一些小孩就氣哭了。
遇到心眼多的大孩,他們用染色的鴨蛋代替雞蛋出戰(zhàn),然后出來與人斗雞蛋。雞蛋遇到這樣的強敵,很快就會丟盔卸甲。大孩還會趁機引導(dǎo)小孩剝掉蛋皮,染料透過蛋皮,把蛋白都染得成了花臉子,他就分人半塊蛋黃。
我妹妹小時候不吃雞蛋黃。清明她分到雞蛋,我都和她進行物物交換,我每次用雞蛋白換她的雞蛋黃。因為她小,我姐姐和我父親會把自己的雞蛋給她一些,所以她的雞蛋有五六個。我三兩個,兩人雞蛋數(shù)目不一,蛋白不夠換的。我就用一分錢買她的蛋黃。等蛋黃吃掉,我領(lǐng)她去門市部買糖塊,然后和她咬開,一人一半。吃過雞蛋又吃糖,心里美就無法用言語形容了。
有一年清明節(jié)前后,我姨領(lǐng)著我的兩個小表妹在我家躲計劃生育。我姨捎了二十多個雞蛋,我家也攢了十七八個雞蛋,清明節(jié)那天,全一塊放到大鍋里煮了。我姨把雞蛋給我們平分了,我們歡天喜地,我兩個小表妹卻很有意見,說我們不害羞,吃她們家的雞蛋。我們就說她們住在我家,天天吃我家的苞米面“垛瘩”(窩窩),她們更不害羞!小孩們?yōu)榱藥讉€雞蛋吵吵鬧鬧,吵到罵娘的地步。那時我母親早已離世,我姨對我們很好。但是對于自己的女兒,她似乎更疼愛一些,因此產(chǎn)生了想偏袒一番的念頭。我姨夾在中間,挺著個大肚子左右為難,最后留下了無奈的淚水。她對我們說:“等不用東跑西躲時,好生喂雞好生喂雞,攢很多雞蛋給你們煮著吃?!?br />
我小學(xué)階段的理想就是“吃一笎子雞蛋”。隨著生活的步步好轉(zhuǎn),吃雞蛋已經(jīng)變成尋常事。每年清明,都會煮很多雞蛋,敞開吃頂多也就三五個。清明的雞蛋,往往吃不完。每到清明去給父母添土上墳,我都會煮好多雞蛋帶著供奉在父母墳前。父母生前都是勤勞的人,一生勞作一生貧困,在人間時吃雞蛋都是一種奢侈。如今日子已經(jīng)好到無法想象。
清明的雞蛋我從不禍害一個,我怕暴殄天物。當日子好到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清明的雞蛋應(yīng)有盡有了,可是對我最好的父母卻永遠回不來了。手捧清明的雞蛋,沉甸甸的思念卻不知如何送達。清明是個懷念的節(jié)日,但愿離去的親人能與我夢中再見上一面。
清明的雞蛋年年有,生我的人卻不再回來!舉著清明的雞蛋,抽絲剝繭地去梳理往事,
大過往的幸福,放大過往的快樂,不知為放什么,忽然就感到悲傷。
有爺娘時沒有好日子,有好日子時又沒了爺娘。對于這種錯位的糾結(jié),又有多少人可以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