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本真的善(散文)
回家路過的超市門口,一位大約八十歲的老太太經(jīng)常蹲在路邊賣點青菜。無論家里需不需要,只要她在那里,我都會買,所剩不是很多時就盡量起底,找的錢我也會以“那點錢算了”為由不要了。老人這么大年齡,不在家含飴弄孫享受天倫之樂,或許是家境清寒,買點她的菜也是給老人一種能自食其力的寬慰。
并非刻意要行小善,只是面對別人窘迫時不忍心無動于衷。在農(nóng)貿(mào)市場外面偶爾有一些自己撈點河鮮來賣的農(nóng)民,端著一小盆活蹦亂跳的蝦,被城管趕到東攆到西。遇到這情況,我會花幾十元買下那些新鮮又環(huán)保的蝦,自己飽了口福,還幫人家盡快擺脫窘境,一舉兩得。在滿足主觀需要的同時,客觀也幫助了他人,心中油然生出些許快慰。
在網(wǎng)上看到兩個短視頻。第一個鏡頭:一位衣著寒酸的老漢在肉攤兒前猶豫片刻而后離開,馬上有個人割了一大塊肉追上去送給他,倏然而至的好心人讓老漢手足無措,攝像頭前拿也不妥,拒也不行,眾目睽睽下難掩尷尬。第二個鏡頭:一溜兒人沿街席地賣著自產(chǎn)的各類蔬菜,有個年輕人走到一老人攤位前,說要買下他所有的東西,老人喜出望外,忙不迭起身裝袋。跟拍的手機鏡頭前,年輕人非??犊倪f過二百元,老人說不需要這么多錢,年輕人卻執(zhí)意勸其收下,老人最終推讓不過,捏著錢彎腰不停的道謝。
我不否認獻愛心的高尚,也不懷疑行善者的真誠,但有些行為有點突兀又浮夸,似一場預先策劃的表演。一邊是居高臨下的施善,一邊是老人忐忑卑微的感謝,讓人心疼。
豐子愷曾言,“對一個人而言,美是皮肉,善是經(jīng)脈,真是骨骼。”經(jīng)脈支撐著生命的認知與情感,倘若缺失了經(jīng)脈,生命就失去了溫度與鮮活。善是人性最美好的情感,它能彼此感染,相互傳遞。身邊隨處可見的善行義舉,潛移默化中引領著我們見賢思齊,使人與人之間不僅僅是生硬的利益關系,還有一份守望相助的義務和溫情。如果我們能存為善之心,不邀為善之名,將善表達得盡量自然又悄然,讓善的甘霖潤物無聲,那帶給這個世界才是滿滿的愛意和美好。
中國人都知道“不食嗟來之食”,施善的最高境界,是維護受施者的尊嚴。不經(jīng)意間的善才是最本真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