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籬】硯山墨色新(散文)
一
我的老家名“南橋頭”,位于黃海西岸膠東半島一角。老家的橋多,約略可以和江南水鄉(xiāng)的橋媲美,以“橋”字給名,也名副其實。在我心中,橋如虹,有著豐滿的詩意。但橋還是沒有山多。村落處于小塊盆地中,四圍皆山。而且每座山都有名,絕不輕易以東南西北稱山。山名里蘊含著鄉(xiāng)俗文化,硯山就是其中的一座,一個“硯”字,仿佛把文房四寶之一搬到了村邊。讓我一直生出“研墨滔滔,揮毫颯颯”的美妙詩韻。
村東之山,叫硯山。文化味兒十足吧?推門見硯山,持筆寫山光。我曾經(jīng)這樣詩意地形容它。我老家老屋在村東北角果園山麓,距硯山一里許。當年在家務(wù)農(nóng),掮镢登山,常常以镢為筆,因為硯山給了我這樣的比喻。
最記得,1978年的秋收某日,我正在硯山頂?shù)奶锢锱俚毓?,山下有人高喊著我的名字,外加“錄取通知書”幾個字,從此告別硯山,一去46年,無數(shù)次從硯山山下過,但再未登上硯山。硯山是我嶄新人生的出發(fā)地,我沒忘,但總覺得無顏相見似的。硯山之巨,我卻胸藏點墨,不能浩瀚,如何對得住硯山之名。
硯山早就變了。曾經(jīng)的硯山,分小硯山,大硯山,大小相連。小硯山下是203省道,直接榮烏高速入口。早就拓寬很多,小硯山真的不大了,就像誰幸運地買走了半塊硯臺。但老鄉(xiāng)們在山麓植桃樹三里地,圍起了硯山,桃林深處有一石碑很醒目,叫“硯山生態(tài)園”,若不見這個招牌,我總覺得老鄉(xiāng)們是受了陶淵明的影響,把桃花源搬到了這里。迎春有桃林,桃林深處有硯墨,藏景藏意,這處桃花源很深。桃花硯山的美,美得有內(nèi)涵。
桃花灼灼,點燃春色,簇擁硯山。株株妖嬈,朵朵生彩,如霞出硯山,似火燃山麓。如此明媚,落在鄉(xiāng)人的心中,也給了開車路過的人以鮮亮的光色。在我心中,這里的桃花陣,就是預(yù)言了硯山之春,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是表層的描述,更是一道桃花門檻,越過,才是深沉的硯山之春。
我還是喜歡把這桃花陣看成了桃花長廊,看成桃花畫作。古人給“墨色”分成焦、濃、重、淡、清五色。桃花就是墨色中的“濃”,蘸墨之濃,濃釅得都無法攤開,只能任其層層疊染。其上是硯山巖石,著淡墨,以輪廓意象出現(xiàn),蒼勁而虛靈,仿佛也是來陪襯桃花的濃烈,又像是甘愿退后,做一個隱約的背景。
美麗鄉(xiāng)村建設(shè)墨色新,一點一涂皆生輝。莫嘆“桃花一簇開無主”,南橋頭名下有桃花陣三里,這是我老家的風景財富,獨有而不獨占,共享“硯山桃花”,讓過路客記住這個詩意的詞句。桃花深處,山水風景動春聲。有時候想想這風景的配合,就像硯墨準備好了,就等執(zhí)筆潑墨桃花情,硯山水,為桃花添潤輸胭脂,一麓桃花蘸水開。
二
為何以“硯”稱山?就連我這個土著人,都只能做揣測。大概是山形如硯,硯山山石嶙峋,怪石奇多,遠觀,山就像被裝飾過,像一方巨硯,硯臺上似雕刻了石景樹影。我想,巨硯就不能以山石質(zhì)地是否細膩如肌膚、紋理精美如工筆花卉來看待,格局應(yīng)該大起來。
其實,硯山無巔峰。用山峰如柱來形容就不確切了,硯山山頂有平地數(shù)畝,非常平整,地里種花生,最好,是有名的“榮成大花生”系列物種。大概山巔平地頗似研墨的硯池吧?
這樣的解釋,還是不能盡意。硯山之東有水庫一座,叫硯山東水庫,硯山為硯,水庫為硯池,硯池從不干涸,不怕胸無點墨,硯池之水可為墨。
如今,硯山水庫蝶變?yōu)槌幧胶?。當年,我?wù)農(nóng)在家,還參與了硯山揚水站的建設(shè),揚水到硯山頂,高達百米。再往小時候回憶,曾在硯山峭壁上,脫衣跳水,暢游硯山水。時光不允許回到從前,硯山總給人留下美好的影子。如今,硯山湖周圍雜樹生花,包裹著一灣碧水,陡峭處有欄桿護圍,修亭水邊,硯山湖成為人們休閑游樂的最佳去處。湖中放殖魚苗,涵養(yǎng)水質(zhì),又增加村子收入。
硯山及湖周邊的山,瀝下滴水,匯成細泉融入湖泊,杜荀鶴的“野泉聲入硯池中”,(《題弟侄書堂》)疑或是為硯山湖寫真?!澳蚬怅幎璐绻Α保幧胶?,匯山泉,非一日之功,不惰而成湖,就像我的鄉(xiāng)人,世代于此整修,才使這山水呈現(xiàn)出這般貌美質(zhì)勝的風景。久久為功,功成業(yè)興。
一湖碧水,將硯山之山影攬入懷中,形成絕佳的山水奇觀。一山入水洗俏容,妖嬈情態(tài)賽天姿。在我的眼中,這幅畫面,好像是——硯山入水頻洗硯,邀我執(zhí)筆好題詩。
這硯山湖,可稱洗筆池,洗硯池了。我在臨沂王羲之故居見他的洗硯池,池水如墨,水也多情,將王羲之幼年練字的精神,匯于一池。心想,那時書圣不知硯山湖,否則一定會棄洗硯池而以硯山湖為墨池。
亦或我的先輩鄉(xiāng)人心存美好,希望以硯山之名不斷有后輩走出村落舞文弄墨,此山也就成了鄉(xiāng)人的希望之山。生活無論怎樣困苦,人們的文化希望從未沉寂消失,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特色。改變山水格局,建設(shè)美麗鄉(xiāng)村,這是一股新文化的風向,農(nóng)民終于在這塊土地上重新開篇,不再是僅限于一地一壟,一方一畦,統(tǒng)籌起來,要寫下時代的嶄新篇章。
其實,我還把硯山的寓意理解得過于狹窄了。真正的“舞文弄墨”,并非研墨持筆在紙上寫字,而是用時代精神,去改變村莊,能夠給硯山建一座生態(tài)園,其意義遠超了一張宣紙,幾篇文字。
或許,硯山是我的祖先留給后人的“獨特暗語”。土地如硯,精耕細作如研墨,土地不負人的一世功夫。
在曾經(jīng)的年代,這種暗語也只能深藏在心底,也希冀子孫借硯山之芳名,而成真正的文墨之人。什么都可以開個玩笑,吹個牛皮,唯有這種期許,是莊重的,以多彩的文墨贏天下,何等不易!硯山之“硯”也帶著向往的痛,我相信,硯山之下的人,總不會辜負這個字,“玉德金聲寓于硯”,這也是鄉(xiāng)人心中的石聲德操。
或許,在我的鄉(xiāng)人心中,硯山之石可為硯,石徒多,不知哪一塊可為硯?一石一礫,也是故土,在鄉(xiāng)人眼中,石不頑,礫可琢,如硯如玉。只要熱愛,生出什么樣的意象都符合情感的邏輯。
三
硯山墨色新,在硯山生態(tài)園創(chuàng)造的綠色農(nóng)業(yè),成為遠近聞名的青山綠水典范。曾經(jīng)的硯山薄地,已經(jīng)成為種植綠色果蔬的沃土。鄉(xiāng)人因地制宜,在硯山坡栽植了優(yōu)質(zhì)葡萄,綠藤半空,覆地蔽日,于葡萄藤間走,一串串如瑪瑙,賽珍珠的各色葡萄,撞眼盈香。常有寫生的人住在生態(tài)園,為一坡葡萄寫生。據(jù)說,鄉(xiāng)人還要在硯山建硯山葡萄酒莊,先讓鄉(xiāng)人家家戶戶閑聊時,可品茶,也可品酒。他們追求的是“舉杯有范”的生活境界。
半山無花果,碧翠一圈,圍住了硯山,就像一位翩翩的舞女,正在擺動著裙幅,無花果是無需噴灑農(nóng)藥除蟲的果樹,相當環(huán)保,營養(yǎng)價值很高,每年創(chuàng)造的收入不菲。
硯山有溝壑,在硯山石壁處,栽植了很多獼猴桃,棕色的獼猴桃,綴滿木架,也有的垂在巖石上,一副懶洋洋的樣子,莫非是聞了硯山的墨香而陶醉?
野生動物們也在硯山沾沾墨氣吧,可愛的孔雀,對硯山開屏,一下子就有了文化色彩。那些頑皮的猴子,在硯山一坡,蹦蹦跳跳,抓耳撓腮,似做思考狀,莫非也是按耐不住,想舞文弄墨?面對這些頑皮的猴子,我開了個玩笑——先讀懂硯山的“硯”字,說得出文房四寶,再動筆墨吧。
硯山之南,曾經(jīng)是一片恐怖之地。還記得,我的幾個年齡相仿的同伴,就死后被拋到那里,那里叫“亂葬崗”,其實就是一塊起伏的丘,丘上樹木茂密高大,我們小孩子不敢靠近,從一邊路過,聽聞樹葉刷刷簌簌之聲,身上便顫栗,恐懼得只能噤聲快走。樹下有散亂的幾塊石頭,據(jù)說那些石頭也是硯山石,各代表一個早夭的生命。如今,那個地方叫“硯山芳林”,嘉木成片,碧色如割如裁,將那些恐怖的故事都收拾走了,留下了風景。夏日,村民乘涼到林邊,亂葬崗的名字,早就被嶄新的墨色涂蓋了。沒有了所謂的鬼哭狼嚎,有的是風行樹梢,帶起一片田園合奏的曲調(diào)。
不是江南勝似江南,芳林之下是寬百米的淺壑平川,曾是第二生產(chǎn)隊的水稻田,那時,就像孩子們跳方方的地塊,靜水潺潺,緩流漫田,每至收獲,蛙聲一片,村莊被蛙聲吵著,進入豐收的時日。
如今,稻田還在,已被整修得如畫框,大小整齊,每年這里出產(chǎn)“硯山香米”,產(chǎn)量有限,供不應(yīng)求。流水處,架設(shè)小橋,既是稻田,又是賞景地。如今的鄉(xiāng)村,不大容易讓人聽到蛙聲,但這里仿佛成了蛙聲的大本營,留住了豐收和休閑的好時光。無需繞堤,蛙聲自來;蛙聲呼月,月華一川。以川下的石橋命名的村名,被蛙聲喧響,更有鼓吹喧渡口,叫得村人聚橋頭。我的村,沒有年久的老槐樹,而有平川,稻田,小橋,蛙聲,老人們平時喜歡相聚這里,享受著江南煙雨情調(diào)。
守住硯山研一墨,守住家鄉(xiāng)寫新章。走進今天的硯山,要有藝術(shù)欣賞的準備,墨色非一色,是色彩中最有藝術(shù)特色的五色,鄉(xiāng)人在土地的宣紙上潑墨,濃淡相宜;硯山墨池有濃濃的墨色,取之不竭。時代給了墨色以濃度,五里硯山是美麗鄉(xiāng)村的縮影,再過些年,又是一幅景象,盡可期待。
我胸無點墨,亦不能使之枯,因為有故鄉(xiāng)的硯山硯池,我更有深愛故鄉(xiāng)的情感之墨,潑墨以記,為硯山留影。如今我在江山文學走筆,算不上潑墨,但硯山之硯永遠沉放在我的心底,置于書桌,每當想起故鄉(xiāng),這方硯臺就被注滿了鄉(xiāng)愁的墨,讓我書寫不竭。焦、濃、重、淡、清,也成了我的鄉(xiāng)愁之色。
有時,不敢輕易碰觸鄉(xiāng)愁,枯筆焦墨,輕輕帶過;
鄉(xiāng)愁堆聚,無以排遣,我需濃墨沉郁,否則不足以表達我的愁之濃之烈;
鄉(xiāng)愁來襲,不重墨,怎么能對我的心形成沖擊力?
鄉(xiāng)愁皴染洇漶,我必須用淡墨馭筆,任其浸染;
鄉(xiāng)愁宛如白水一杯,那種清澈,怎么能加入濃色呢?
硯山給我一池墨,潑之有度,在鄉(xiāng)愁上運筆,我使盡渾身解數(shù)。
那天,我站在硯山,鄉(xiāng)愁漫溢過來,好在硯山湖一湖墨水,讓我可書千章給故鄉(xiāng)。
2024年12月6日原創(chuàng)首發(fā)江山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