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文韻凝芳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韻·感】燈火(散文)

精品 【文韻·感】燈火(散文)


作者:根柯 白丁,79.8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532發(fā)表時間:2024-11-25 13:00:03

客廳中,明亮而精美的大吊燈灑下柔和的光輝,映出82歲的老父親滄桑而剛毅的面容。剛剛,父親結束了一段侃侃而談,聲音里帶著歲月的沉淀與智慧;而此刻,他卻陷入了短暫的沉默,滿臉肅穆,眼神深邃,仿佛思緒萬千,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遙遠的過去。父親用一生,見證了偉大的祖國從苦難中崛起,經(jīng)歷了滄海桑田、山河巨變的75年。
   我在心里細細描繪著少年和青年父親的形象,在時光的穿梭中,變幻著,求真著;父子同心,我似乎和父親一起,經(jīng)歷過無數(shù)的風雨和坎坷。那些歲月里的苦難與艱辛,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鐫刻在彼此的心頭。
   父親生于1942年,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一個赤貧的底層農民家庭。爺爺給父親取名叫“無生”,意思是記載此刻家境的一貧如洗,暗喻父親將來奮發(fā)圖強,定要“無”中生“有”。因是文盲不識字,錯寫成了“吾生”。從此父親的名字就與爺爺?shù)谋拘某跻獯笙鄰酵チ?。我此刻才痛感,父親的名字就是家徒四壁、啥都沒有的含義,純粹的無產階級一員。
   民以食為天,柴米油鹽是一個家庭生存下去的必要條件,就像呼吸需要空氣一樣。那時的奶奶家赤貧如洗,寅吃卯糧、青黃不接的事時有發(fā)生。奶奶常常兩手空空地佇立在空蕩蕩的米缸旁,聽著米缸張著大嘴嚷嚷“餓啊餓”,憂郁的眼神一遍又一遍地掃射缸底,多想有喜人的奇跡發(fā)生。可除了兒女們面黃肌瘦的模樣一次次地浮現(xiàn)在腦海,一切都悄無聲息,一切都在靜悄悄中透著年代久遠的黑木屋里的空蕩和凄涼。
   為解當下燃眉之急,奶奶狠下心,拉下臉面,拽著一種升子桶,邁著無助而無奈的腳步,好言好語到左鄰右舍借個半升米,米重也就一斤多一點的樣子。有時還提著一個小酒盅,裝滿也就一兩油,同樣去借一點點將就一下?!敖鑱怼钡南矏傄矁H僅能維持一、兩天。大家都是苦難的貧農,都不會常有余糧剩飯;再說借多了,怕以后還不上。一到金黃的豐收季節(jié),奶奶就拿出泛黃的賬本,逐一的挨家挨戶地還糧還油。此刻,瘦小的奶奶腰桿子最硬,也是最開心的時刻。
   一日的炒菜,是倒一點點的油,鍋底閃一下油光而已。菜,全靠水煮出來的;而且是青菜、南瓜滿天飛,沾葷帶腥那僅是春節(jié)和其他幾個重大日子里才有的食譜。煮飯則是采用了分兩步走的奇妙“技法”——第一步水放少些,把米煮個半生不熟;第二步加大量的水,煮熟的飯一下子就膨發(fā)起來。雖然米飯看起來像爆米花一樣多些,可一兩米還是一兩米,不會無端增加的——這就是一種自欺欺人而又無可奈何的“障眼法”。這與我們現(xiàn)在的足人足量的煮法有著天壤之別。就這樣,食糧還常常用蘿卜、南瓜、紅薯來做替代品或半替代品。
   就這樣,食糧的匱乏像一條柔韌的褲腰帶,緊緊地勒著父親的肚皮(少吃就感覺不餓了)。父親就在這種半飽半饑的狀態(tài)下長大。
   父親突發(fā)笑臉的說,食糧中最好的要數(shù)蕨根粉和小麥了。山里的野菜當然是奶奶家的一種主食,但凡見到蕨根,立馬高興地採回家。把蕨根榨汁做成粉,這是如藕粉一樣的好東西。奶奶還在家里僅有的一畝地里種上麥子,收成后,把小麥磨成面粉。改善一下生活時,就用鍋鏟把面粉團一一打成餃子形(沒有餡的),直接下鍋煮熟,就成為了父親眼中的一道美味佳肴。還有出竹筍的季節(jié),單純吃水煮筍子,也是填飽肚子挺不錯的正餐。一下子,客廳明亮的燈光有了陽光般的溫暖。
   父親兄弟姐妹六個,要養(yǎng)活這么一大家子,爺爺奶奶自然是要夜以繼日、無間冬夏地辛勤勞作。在忙碌的日子里,勞累一天也就掙個塊把錢或者幾毛錢。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就像海綿擠了又擠??蔁o論面臨多大多險的困境,爺爺奶奶都千般萬種地絞盡腦汁,千辛萬苦地保障生活能細水長流。
   爺爺是個技藝精湛的篾匠。工作起來就像旋轉的陀螺停不下來,每每下班后繼續(xù)在家做篾事至深夜。那時點的油燈是一種鐵質、寬口、縱深淺的碗形物。自家用棉花搓成燈芯。所用燃油是自個上山,在桐子樹上摘些桐籽,壓榨成桐油充當?shù)摹槐K晃著昏暗的光的油燈就擺在了木桌上。還有簡單的,拿個舊碗倒扣過來,在底部的凹槽倒點桐油,擱上燈芯,一盞不能再簡樸的油燈也亮起來了。
   當夜幕把蒼茫的大地沉沉籠罩的時候,這樣的油燈是照不遠的,自然也照不亮堂屋。眼睛模糊的爺爺就靠熟能生巧,半抹黑繼續(xù)多做出些竹椅、竹籃、竹席、竹床等。那低首、彎腰、揮手的堅定的黑色身影,仿佛是一座偉岸的雕塑,風霜雪雨中,巋然聳立;也激勵著一家子人風雨同舟,苦盡甘來。有時,為了按時交貨,也為了多交貨,疲憊的爺爺繼續(xù)在深夜,用不屈的脊背,背負起完工的沉重篾器,擎著松枝做成的火把,急匆匆地走在黑黢黢的坑坑洼洼的土路上,有規(guī)律搖擺的身軀,在“滋滋”燃燒的火把映照下,恰似一名遠征的士兵。
   “爺爺,我多想化作一只螢火蟲,飛在你的跟前,給你作伴,給你多一絲光芒!”我默然祈求。
   父親8、9歲了,到了讀書的年齡。可家境貧寒,又得照顧弟弟妹妹,父親的學業(yè)就是三天兩頭地待在家里。幸運的是,父親的班主任陳光亮老師是個熱心非凡、責任滿心、忠于教育事業(yè)的老先生。一見到父親沒來上學,就忙不迭地趕到奶奶家,一再重申“小孩子要讀書,才有出息,長大才能為國家做事”。還主動免除父親的所有學費??删褪沁@樣,父親從小學一年級開始,還是家和學校來來回回的折騰。小學三年級通過期末考試后,父親就沒再在家鄉(xiāng)小鎮(zhèn)上過學。好在那會,桐油燈換成了煤油燈,而且有了燈罩,父親晚上可幫爺爺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已然是一個小“大人”。父親后來的知識水平,都是在參軍后在軍??炭嘌a上的。
   食不果腹的同時,伴隨的就是“衣不蔽體”的尷尬和寒冷。
   18歲的父親仍然只有一條長褲和一條短褲,一年四季都是如此——真?zhèn)€僅靠一身衣,穿過酷暑寒冬、春涼秋冷。一次,年輕的父親在洞口縣的三門,順流而下從小河放竹排到大河。他事先把唯一的褲子牢牢地壓在大石頭下??傻仁伦鐾炅?,這條唯一的褲子還是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被波濤洶涌的河水無情地沖走了。父親傷心懊惱了好幾天,半裸著身走回了家。爺爺奶奶數(shù)落了一頓父親,可仍解不開心頭的苦悶。眾所周知,那會衣服是家中的必需品,也是貴重物。衣服都是大人穿了小孩穿,哥哥穿了弟弟妹妹穿,再補一補又可穿一人。
   家中缺少棉被,一年四季睡篾席,下墊稻草,冬天捂被窩半天都不得熱的。做好的新被套都先泡米湯水,漿一下,可結實耐用;可蓋起來,被窩是微微撐起的,身體四周有空隙,冬天一樣是不暖和的。風扇之類的物品更是無法想象的。到了炎熱的夏季,就在屋頂天花板吊一塊2、3個平方的布,拿一條長繩牽著,來回地拉動,絲絲微風就多多少少消除了些酷暑。
   時光流轉,歲月更迭。1973年初夏我呱呱墜地了。相較于父親的出生,可以說我是含著金湯匙來到了這個幸福的世界的(我出生在軍醫(yī)院)。那時父親已是光榮的解放軍副指導員。打我記事起,“電”已不再是稀缺物。部隊還有自己的發(fā)電機,夜間部隊的軍營和家屬院都是亮敞敞的,我們這一群“解放軍小鬼”仍然可在操場上繼續(xù)嬉戲打鬧。就算熄燈號響起,軍營瞬間一片漆黑;可人感覺心里仿佛駐有一盞閃閃發(fā)光的明燈,解放軍叔叔的夜學、夜訓、夜練的火熱場面一幕幕鋪展在眼前。
   1979年父親光榮轉業(yè),回到家鄉(xiāng)小城。1980年我開始上小學一年級,我的學生生涯基本就在80年代。那會,記得最清楚的開心事,就是能看到精彩的電視劇如《霍元甲》《西游記》等。望眼欲穿地等到周末,也是我們小孩子能看電視的快樂時光,急切的心早就像一只嘰嘰喳喳的小鳥展翅沖出了胸膛。可有時偏偏傍晚停電了(城市是早就通電的,可供電不穩(wěn)定)。瞬間,一盆冰水臨頭淋下,心寒透了。沮喪的我有時連與小伙伴們的游玩都毫無興趣,獨自悲傷地躺在床上唉聲嘆氣、輾轉反側。
   我們這一代人是要求接受義務制教育的,自然不會像父親那樣晚上做事而不讀書??赏k姷氖聲r有發(fā)生,開始是點蠟燭。那時家家都有一盒一盒的白蠟燭。小小的燈芯跳躍著橘黃的火苗,光線正好把小書桌覆蓋。我和哥哥妹妹就一同擠在小書桌旁,埋頭苦讀。隨著蠟燭的漸燃漸短,這時就得拿個高腳杯倒過來,把短蠟燭插在上面,這樣光芒重新“站得高射得遠”。后來有了燭臺,就方便多了,而且蠟燭不會被大風刮倒。
   蠟燭燃燒時,每一滴燭淚如珍珠般滾落,會在一旁聚集,凝固成晶瑩潔白的“瀑布”。那時我愛好把這“瀑布”輕輕掰下來,當作精美的玩具精心收藏起來,最多的時候有十多個。興致來時,我常常把玩,感嘆燭火“冶煉”下的這種“白玉石”般的精美。細瞧著,擺弄著,漸漸這“瀑布”在心底活了,飛流直下三千尺,其后的崇山峻嶺巍峨挺拔,青翠欲滴;其下的碧水深潭波光粼粼,水花四濺,真是嘆為觀止的壯麗景觀!
   大概在小學三年級,煤油燈加入了停電時我們家照明用具的行列。這是大大的進步——一方面它有燈罩,不僅會放大火焰,而且不會被風吹得火苗直擺,造成眼睛容易疲勞;另一方面它能調節(jié)火光大小,可見“夜”行事。不過蠟燭燈可有個趣事,就是“飛蛾撲火”。一些細小的蚊蟲打著旋兒圍著火光,“啪”的一聲脆響,就“赴湯蹈火”了,用偉大的烈焰打上生命的句號。
   無論是蠟燭還是煤油燈,在黑漆漆的屋里,昏暗的光都會把自己讀書的身影印在身后的墻壁上。隨著燈光的搖擺或者自己擺動身姿,那大大的黑影也會在墻壁上左右游走,讓人懼感有鬼魅在身后張牙舞爪。一個人在家時,我經(jīng)不住這種恐懼,常回頭看,確保無此物后,才繼續(xù)埋頭寫作業(yè)。
   隨著家里的黑白電視機換成了大尺寸的彩色電視機,隨著老舊的錄音機被VCD所取代,人們大踏步地邁進了90年代。城市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快速建設,電漸漸不再是稀罕物,停電的次數(shù)也從一個月的好幾天變成了一年才幾天。到我結婚時的2005年,停電的恐懼感已基本消失在人們的歡歌笑語中,城市的街景也漸漸不再“黑白”分明。
   2019年3月,我搬入新家,入住了本市比較高檔的小區(qū)。在5年的美滿居住中,我記得小區(qū)一共才停電3次(記住這個數(shù)字,也正是太少了),每次都沒超過10小時。如今,燈火通明的夜間可媲美明亮的白晝了。夜幕下,那彩燈裝飾的橫跨大河的大橋,仿佛是天上絢麗的彩虹橋;那高樓大廈的側壁,被裝點成熒幕屏,幸福的彩色標語滾動播放著;湛藍的河水倒映著五彩繽紛的燈火,仿佛水下有發(fā)著彩光的魚群在歡快的游弋,又像水底有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闊坦的街道,在一排排路燈的照耀下,像一條白練蜿蜒著伸向遠方……真?zhèn)€是“天上的街市”降臨了人間。
   這輝煌燈火照耀下的祥和、平安、繁榮之夜呀,是如爺爺、父親一樣的幾代人,嘔心瀝血、篳路藍縷的奉獻和開拓換來的!我們每一個人還會去辜負了這燦若星空的美麗夜景嗎!
  
   2024年12月4日修改
  

共 4272 字 1 頁 首頁1
轉到
【編者按】這篇散文猶如一幅徐徐展開的歷史畫卷,生動地描繪出老父親那一代人所經(jīng)歷的苦難歲月?!盁艄狻笔沁@篇文章貫穿始終的線索。文章以一個平常而又溫馨的場景開篇,在明亮溫暖的客廳里,82歲老父親的侃侃而談與沉默,都蘊含著歲月的重量。這種對比,一下子將讀者帶入到一種深沉的氛圍之中。在講述父親名字的由來時,充滿戲劇性的誤解背后,實則深刻地反映出當時家境的貧寒,是對那個時代家庭狀況的一種寫照。而對于柴米油鹽的描寫,更是把貧困刻畫得入木三分。借米借油的窘迫、煮飯的無奈“障眼法”、以野菜和替代品充饑等,這些細節(jié)描寫讓讀者仿佛穿越時空,親身感受到那個年代物質的極度匱乏。然而,在艱難之中,蕨根粉、簡易餃子、水煮筍子又成為了貧苦生活中的一抹亮色,那是在苦難中尋找希望與美好的倔強。文中還通過描寫父親兄弟姐妹眾多,側面烘托出爺爺奶奶養(yǎng)活全家的艱辛。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出生迎來了不一樣的生活?!昂饻住背錾谲娽t(yī)院,電不再稀缺,部隊的燈火照亮了生活,解放軍的夜生活場景更是展現(xiàn)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這種對比,不僅僅是生活條件的變化,更是一種時代進步的體現(xiàn)。全文在抒情的氛圍中,通過對往昔歲月的回顧,用兩代人的生活經(jīng)歷反映出時代的巨大變革,往昔的艱苦與后來的改善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在文字間感受到歲月的痕跡和生活的溫度,感受到偉大祖國發(fā)展的日新月異。感謝賜稿文韻,推薦賞讀?!疚捻嵕庉嫞核尖鶚穲@】【江山編輯部?精品推薦F202412040009】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思怡樂園        2024-11-25 13:03:18
  這篇散文如同一幅細膩的生活畫卷,在時光的流轉中徐徐展開。
回復1 樓        文友:根柯        2024-11-25 17:46:03
  謝謝編輯老師,辛苦了!
2 樓        文友:思怡樂園        2024-11-25 13:04:39
  文中“我”的學生生涯,盡管供電不穩(wěn)定,但電視劇帶來的快樂、停電時蠟燭下的苦讀,又構成了獨特的回憶。蠟燭燃燒時的描寫充滿了詩意,那滾落的燭淚如同珍珠,凝固成的“瀑布”被當作玩具收藏,這種對微小事物的珍視,實則是對那段生活的懷念。
回復2 樓        文友:根柯        2024-11-25 17:53:08
  80年代,一個充滿回憶和滿載分量的時代,可以說是70后的鉆石般的美好時光。
共 2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