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人世間】芙蓉街(散文)
說起濟南府的芙蓉街,那可是赫赫有名。南起泉城路,北通府學文廟,青石板的路面,街寬不到五米?!独蠚堄斡洝防镎f,濟南府“家家泉水,戶戶垂楊”,可以說是芙蓉街的寫照。在濟南七十二泉中,排名第四十二位的芙蓉泉,天然生成,極具特色。她既沒有趵突泉的豪放,也沒有珍珠泉的婉約。猶如嬌羞的小姐,隱秘在這條老街的一家民宅之中,給人一種“藏在深閨人未識”的感覺。清代著名詩人董蕓有詩云:“老屋蒼臺半畝居,石梁浮動上游魚。一池新綠芙蓉水,矮幾花陰坐著書”。這條老街,也因芙蓉泉而得名。
盡管芙蓉街的歷史資料極為匱乏,在明代的濟南地方志中,也見不到芙蓉街的文字記載。直到清雍正四年前后,才在青州府同知張文瑞的詩文集《六湖先生遺集》里,見到了有關芙蓉街的文字。由此可見,芙蓉街距今大慨也就三百余年。雖然芙蓉街不算十分古老,但是足以體現(xiàn)濟南府的泉水文化特色。
在濟南府的老街中,芙蓉街應當是最熱鬧的。清朝年間,這條街的四周多是巡院、都司、布政司、貢院和府學衙門。良好的地理環(huán)境,自然會吸引眾多的商家來這里開店做生意。一度成為經(jīng)營文房四寶、古玩字畫,以及印刷業(yè)和樂器文教用品的商業(yè)街。同時,還聚集了刻字、銅錫器、小吃店、服裝鞋帽等作坊。街道兩邊店鋪,鱗次櫛比。游人顧客,摩肩接踵。商業(yè)的興旺,把芙蓉街變成了一個異常繁盛的文化商業(yè)街。
芙蓉街的建筑,中西合璧,充分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發(fā)展變化。據(jù)家住芙蓉街的老人回憶,當年的芙蓉街是非常美的。不足一華里的路面,全部由大青石板鋪砌而成。透過石板的縫隙,能看見下面潺潺流動的泉水。清晨,石板路上飄著薄薄地一層水氣。遠遠地望去,往來的行人仿佛漫步在仙境之中。尤其是夜深人靜,走在街面上,會聽到石板下淙淙的泉水聲。到了旺水期的季節(jié),泉水還會流溢出青石板路面,活脫脫一幅“清泉石上流”的景象,充滿了詩情畫意。
酷暑盛夏的中午,路邊的買賣字號,紛紛張起白布搭成的涼棚。首尾相連,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白色“涼棚陣”。上有布棚遮住了嬌陽,下有泉水浸透著清涼。路人過客行走其間,該是何等的愜意。
芙蓉街過去有四座廟,名為土地廟、龍神廟、關帝廟、文廟。如今除了文廟僅殘存大成門和大成殿,以及破舊的影壁之外,其它三座廟宇均蕩然無存。
俱往矣,舊日的歷史滄桑,隨著歲月更迭,已經(jīng)離我們漸漸遠去。那曾經(jīng)的繁華與熱鬧,卻倔強地留了下來。今日的芙蓉街,依然接踵比肩,人頭攢動,熙熙攘攘,熱火朝天。慕名而來的食客,在歡聲笑語中大快朵頤,一飽口福。然而誰也不曾留意,芙蓉泉依舊像從前一樣,默默地流向百花洲,流向大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