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xué)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xué)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xué)網(wǎng)首頁 >> 淡雅曉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曉荷.人世間】湯罐?煨罐?鍋炕子(散文)

精品 【曉荷.人世間】湯罐?煨罐?鍋炕子(散文)


作者:農(nóng)言 舉人,3257.75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802發(fā)表時間:2024-09-02 15:43:29

湯罐、煨罐、鍋炕子都是土鍋灶的一部分,或者是跟鍋灶有關(guān)系??梢哉f,沒有土鍋灶就沒有它們。鍋灶興則興,鍋灶熱則熱。
   我們的日子不能不吃飯,我們的飯菜離不開鍋灶。假如,把家比作一輛大型的房車,那土鍋灶,猶如是一臺兩缸或三缸的老式發(fā)動機,動力是燃燒的柴禾,排氣囪里排放的是裊裊炊煙。在一路風(fēng)景的人生路上,它引擎生活向前。如今,鄉(xiāng)村都用上了煤氣灶和電飯鍋了,于是好多人家把土灶臺給拆了。我卻依然保留著老式基因的鍋灶,保留著我的童年,青年。我喜歡坐在鍋膛門口燒火,將一把又一把的豆萁,或稻麥草,或廢棄的木柴放進灶膛里??丛钐爬锾鴦拥幕鹈?;聽妻子炒菜的聲音;嗅鍋里飄逸的香味;想小時候的事和人。
   爺爺和奶奶在世的年代,家里的灶臺是土墼砌的,灶臺面是白石灰粉刷的。不結(jié)實,幾乎每年到過年前都要進行一次維修,把灶臺面上、灶臺墻壁等脫落的地方,再用石灰漿補上。一般兩三年就要重新砌一次。有一年,父親請來瓦匠師傅翻建鍋灶,我有幸目睹了具有地方特色鍋灶的過程。那時家里人口多,因此,砌的是三間鍋的灶臺,兩個湯罐,兩個鍋炕子,另配有兩只煨罐。
   鍋灶不能隨隨便便的砌,要選擇一個好日子。那年是“冬至”(家鄉(xiāng)人習(xí)慣叫大冬)前的一個吉日。頭一天,爺爺和父親將原來的舊灶臺拆掉,并清理干凈。傍晚時,父親又挑來一堆砌灶墻用的干土,澆水泡一夜。第二天一大早,父親捧來稻草屑子,放進爛泥里,然后人站進去用雙腳踹。家鄉(xiāng)的土本就是粘土,越踹越粘,稻草屑踹進泥里,主要是起到拉力的作用,這樣潮泥干了不會有裂縫。另外,還運來新土墼、少量的旺磚和青磚、石灰等所需的材料。瓦匠師傅到每一戶人家砌鍋灶,有個規(guī)矩,無論是二間的還三間的灶臺,有多復(fù)雜都必須一天完成,哪怕是起早摸黑,否則主家就沒有吃的了。因此,主家給的也是雙工資。父親請的瓦匠師傅姓潘,是本地砌鍋灶的高手。不管是原地翻建還是新建,都要畫線腳,就是將鐵鍋按大中小排列放在地上,抓一把白石灰粉在手上,沿著鍋邊畫,然后畫一個土灶的輪廓。
   灶臺地基是“刮弧”形的。做小工的父親拎來泥桶。只見一塊笨重的土墼,在潘師傅的左手掌上輕飄飄地翻轉(zhuǎn),右手揮動瓦刀操泥漿,嫻熟地砌起來。砌灶臺是精細活,什么形狀?怎么砌?拐彎抹角的全在師傅的心里,眼里,手里。砌到約三十公分高的部位,在三間鍋搭界的兩個外空檔,砌兩個半圓型的鍋洞,這便是“鍋炕子”了。鍋炕子的對面,要砌三個塞柴禾的灶膛門,每個灶膛門寬二十幾公分,比煨罐大些高些。一會兒,潘師傅直起腰問:“你家還用風(fēng)箱呀?要用就留個洞子,不用就不留了。”父親遞了一支沒煙嘴的煙說:“噢,不用了?!钡桨耸稚暇陀猛u砌灶臺的飛邊,即灶臺面。圓鍋口也是用旺磚砌的,是師傅用瓦刀將每片旺磚慢慢斬成弧形,然后一塊塊排列成鍋口的圓形,這體現(xiàn)了師傅手腕上有很深的功力。在三口鐵鍋的兩處空檔間,按放了兩只橢圓形的“湯罐”,靠湯罐是砌“鍋箱”子。
   所謂鍋箱子,其實是燒火時三間灶膛里排煙的通道。砌鍋箱時,那又寬又厚的土墼就不好用了,只能用結(jié)實的老青磚砌。鍋箱的厚度為三十公分左右,三間灶臺有多寬,鍋箱子就有多寬。扁形的鍋箱中間是空心的,如同一只背式噴霧器的水箱形狀。鍋箱下面是三個煙孔,孔徑大概是十幾公分,即是三個灶膛三個排煙孔。鍋箱朝鐵鍋的正面,中間安放兩片旺磚,伸出來可以放照明的煤油燈或是蠟燭。鍋箱的左上角留一個小洞子,里面可以放香煙等小件東西,時梅天不轉(zhuǎn)潮。鍋箱的背面,即是在靠近鍋膛門的上方,留有一個拳頭大的小洞,用來擺放火柴盒。鍋箱朝房門的側(cè)面,每年到小年要貼一張神圣的“灶王爺”畫像。鍋箱上面就是煙囪了,一直伸出屋面約六十公分高。煙囪也是用青磚砌的,有兩個類似“鼻孔”出煙,煙囪頂部,巧手的潘師傅,用小瓦片擺放了一朵“蓮花”的造型,非常的漂亮。
   灶臺砌好了,瓦匠師傅叫父親把石灰泥和“紙腳”拌成漿。煮好的石灰泥和紙腳是提前到街上買的。紙腳,大概就是做草紙時,粉碎了的稻草下腳料吧。買回來放進石灰漿里,和家里稻草屑的功能一樣,也是起到拉力的作用。潘師傅一手拿操灰板,一手握鐵板,將整個灶臺及煙囪粉刷了一遍。然后,又用一只舊面盆,將石灰漿攪拌成石灰水,用排刷子沾石灰水涂抹一遍,等干了,只見整個灶臺像裹了件雪白的披風(fēng),亮眼。接著一道程序,是用爛泥將三個鍋膛搪好后,按放三只鐵鍋。最后是暖鍋,就是將三口鐵鍋里放點水,用稻草在三個灶膛里燒,慢慢的將潮濕的泥土、石灰烘干。燒的過程中,如鍋邊處有冒煙的地方,那就用石灰泥再搪塞一下,做到完美無缺。父親夸潘師傅砌的灶臺既好看,又人性化,灶膛內(nèi)寬大,既熬火,燒鍋又快。
   窗外的晚霞照在灶臺的鍋箱上,瓦匠師傅圍著灶臺左看看、右看看,像是欣賞由自己親手制作的一件工藝品。這件工藝品就是三只缸的發(fā)動機。試機時,將湯罐加滿水,大鍋燒水,中鍋煮飯,小鍋煮魚。鄉(xiāng)里有風(fēng)俗:新砌的鍋灶,第一次必須先做紅燒魚,象征著日子“紅紅火火,年年有余”的吉兆。
   橢圓形的湯罐是鑄鐵的,如開口的鴨蛋狀,一次能裝一小水瓶的水,木頭的湯罐蓋子,是箍匠制作鍋蓋時一同做的。這種湯罐以前鎮(zhèn)上集場有的買,現(xiàn)在沒有這種形狀的了。要是有,就是新一代的不銹鋼皮制作的,長方形的能裝兩水瓶水,名稱也不叫湯罐了,而是叫水箱。家鄉(xiāng)有一句俗語:“湯罐里的水,帶就帶熱了?!币馑际?,湯罐里的水呀,在煮飯燒菜時,是利用灶膛里火慢慢燎熱的。這句源自于鍋灶上的話,引伸的哲理是:人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就有什么樣的人品。即人常在好的環(huán)境里,壞的也變好了;人若在壞的環(huán)境里,好的也變壞了。感慨,我們智慧的先輩匠人不但能砌,還能創(chuàng)造出鍋灶的文化呢。
   湯罐,與鍋共享燒火的灶膛,唯一的作用就是有熱水。如炒菜需要熱水時,就用水兜子(竹筒做的)伸進湯罐里兜水放到菜鍋中。到了冬天,每當太陽升起的時候,奶奶就將一大鍋粥燒好了,家人起床洗漱就打熱乎乎的湯罐水用。若中午燒的菜吃不完,就用斗碗盛起來放在湯罐口上,蓋上湯罐蓋子保溫,晚上吃就不用鍋熱了。睡覺前就用湯罐水洗腳,不冷,還溫馨。到了夏天的割麥載秧場,汗流浹背的父母從地里回來,喝生水不衛(wèi)生,喝開水又嫌燙。于是,就用水兜子打湯罐水喝,不熱不涼正好解渴,補充水分,再去勞作。到了端午節(jié),奶奶和母親將裹好的粽子放進水缸里養(yǎng)起來。人忙起來了,做飯時間不正常了,奶奶就從水缸里撈出兩三只粽子放進湯罐里熱。父母肚子餓了,回來就先剝只粽子蘸糖吃,解解饑。到了年臘月,是鄉(xiāng)村人家蒸饅頭的時候。我家人多,蒸的饅頭也多,連包餡帶蒸要一天時間。時間長了,湯罐里的水和鍋里水一樣,咕嚕嚕地沸騰翻滾。不能浪費,就用水瓶裝起來,待蒸過饅頭后,晚上在鍋膛門口擱個澡盆,洗澡,整個廚房暖洋洋的,如同是在霧汽騰騰的浴室里沐浴一般。總之,湯罐既節(jié)省了柴禾,又提供了人的方便。盛滿了水的湯罐,如是鍋灶上一對水汪汪的眼睛。閑時眼皮就閉著,早、中、晚就睜開眼,看看這冷與熱的歲月時光。日子好了,鍋膛里的火就旺,“咕嚕咕?!钡臏蘖鞒鰜淼氖切腋5臏厍?。
   鍋炕子,在灶臺的下面,半圓形,敞開著,內(nèi)高二三十公分,口門寬二十多公分,與燒火的灶膛只隔一層土墼墻。就跟北方人家的火炕是一樣的,只不過是北方的炕是在下面燒火,鍋炕子是旁邊灶膛里燒的火。因此,灶膛里的火有多燙,鍋炕子就有多熱。有了熱度就可以炕東西。每到冬日雨雪天,我們小孩子喜歡在外面雪地里玩,鞋子潮濕了,就脫下來放到鍋炕子里,炕干了再穿。如果家里有剛出生的小寶寶,換的尿布多,若遇上陰雨天,洗過的尿布就放到鍋炕里炕干。記得,有一年春天,奶奶到街上買了一些小雞子回來養(yǎng)。有一只小雞不慎掉入水盆里,濕漉漉的胎毛貼在身上。春天乍暖還寒的,小雞瑟瑟發(fā)抖,眼看命懸一線,隨急被奶奶放到鍋炕里取暖。半天的功夫,小雞身上的絨毛干了,又恢復(fù)了活力。奶奶又放了點飯米進去,給小雞吃,小雞把鍋炕子當成了暖融融的窩,不肯出來了哩。
   煨罐,是陶土經(jīng)烈窯燒制的,有手把子可以抓,形狀如茶缸子,那時候街上有的賣。它不屬于鍋灶的一部分,但它依靠的是鍋灶,利用灶膛里草灰的熱度煨東西。??吹侥棠虩^晚飯后,捧兩把紅番豆子放進罐子里,再放到灶膛里煨。一夜過來,紅番豆全膨脹開了,倒入米鍋里煮赤豆粥吃。有時還將蠶豆放入罐子里煨,而煨的蠶豆皮殼沒有枯斑。次日,將脹好的蠶豆倒入盆里,放點鹽、醋、醬油、麻油佐料,再剝點蒜頭子放進去拌一拌,做成“茴香豆”,既可以當小菜吃,也可以給爺爺搭酒吃。
   以前,農(nóng)村家家養(yǎng)豬,豬既是莊稼人的經(jīng)濟來源,豬圈里的豬屎泥又是農(nóng)田的最佳基肥。一戶人家,一年至少要養(yǎng)二頭豬,多則三四頭,因為過年還要殺一頭年豬。父親養(yǎng)豬特別細心,一天三頓,人還沒吃飯,先將豬喂好。冬寒天,晚飯燒好后,父親就到豬圈旁把那只煨罐拿來,窊兩瓢糠裝進煨罐里,半罐即可,再注入水。然后,放進灶膛里,用火鉗將帶有火星的草灰圍住罐子。到第二天燒早飯時,從鍋膛里取出煨罐,此時已是滿滿的一罐糠了,煨罐抓在手上還有點溫?zé)崮?。父親將罐里的熟糠倒進豬食盆里,再到缸里窊幾勺漚好的草糠,攪拌攪拌喂給豬吃。兩頭肥豬哼哼著曲調(diào),吞噬得頭點點的,兩只大耳朵一扇一扇的,尾巴不停地搖,快活無比。
   在那個簡樸的年代,一日三餐,灶膛里燒的都是稻草和麥草,草灰多。所以,我常聽到奶奶或是母親坐在灶膛口,用火叉“咚!咚!”地捶火聲。捶實了草灰的同時也保存了火種。
   煮一鍋飯,燒一鍋菜,帶熱了湯罐,燒熱了鍋炕子,火星子翻翻的草灰焐熱了煨罐——火存灶熱,火盡其用。

共 3852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文章首先以鍋灶作為家庭生活的象征,將其比作老式發(fā)動機,生動地展現(xiàn)了它在家庭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作者回憶了鍋灶的建造過程,從選擇吉日、準備材料到砌灶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透露出鄉(xiāng)村生活的傳統(tǒng)與儀式感。潘師傅的高超技藝和對灶臺的精心設(shè)計,不僅體現(xiàn)了匠人精神,也反映了人們對生活質(zhì)量的追求。接著,作者詳細描述了湯罐、煨罐和鍋炕子的用途和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湯罐不僅是熱水的來源,也是家庭溫暖的傳遞者;鍋炕子則以其獨特的熱能,為家庭提供了便利和舒適;煨罐則以其獨特的烹飪方式,為鄉(xiāng)村的餐桌增添了風(fēng)味。這些器具的運用,展現(xiàn)了鄉(xiāng)村人民的智慧和對生活的熱愛。一篇語言流暢、主題鮮明的作品,作者以深情的筆觸,細膩地描繪了鄉(xiāng)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土鍋灶及其附屬器具——湯罐、煨罐和鍋炕子。這些看似簡單的物件,實則承載著作者對家鄉(xiāng)、對童年、對親情的無限眷戀和深刻記憶。佳作力薦賞閱,感謝賜稿曉荷!【曉荷編輯:芹芹森】【江山編輯部?精品推薦202409040007】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芹芹森        2024-09-02 15:46:30
  文章通過生動的場景再現(xiàn)和深情的敘述,喚起了讀者對鄉(xiāng)土文化的共鳴,這是作者對傳統(tǒng)生活藝術(shù)的深情贊歌。為老師點贊,感謝精彩分享!
2 樓        文友:芹芹森        2024-09-02 15:47:35
  拜讀佳作,受益匪淺。給老師敬茶、鮮花,祝創(chuàng)作愉快!
3 樓        文友:陌小雨        2024-09-03 12:01:59
  文章以鍋灶象征家庭生活,講述其建造過程,展現(xiàn)傳統(tǒng)儀式感。描述湯罐、煨罐和鍋炕子的用途,體現(xiàn)鄉(xiāng)村人民智慧和熱愛生活。語言流暢、主題鮮明,作者深情描繪,借這些物件承載對家鄉(xiāng)、童年、親情的眷戀和記憶,引人共鳴。
山本無憂,因雪白頭……
4 樓        文友:冬陽先生        2024-09-03 14:13:14
  拜讀老師佳作。作者筆下每一樣舊物,都是時間的印記,曾經(jīng)陪伴我們的物品,承載著往昔的珍貴瞬間,親情,散發(fā)出的獨特魅力。好文點贊
5 樓        文友:汪震宇        2024-09-03 15:25:06
  這篇文章生動地描繪了土鍋灶以及與之相關(guān)的湯罐、煨罐、鍋炕子等,讓人仿佛回到了過去的歲月。土鍋灶就像生活的引擎,承載著童年和青年的回憶。作者對砌鍋灶過程的詳細描述,展現(xiàn)了傳統(tǒng)技藝的精湛和講究。鍋灶的每一個部分都有著獨特的作用,它們共同構(gòu)成了溫暖的家的象征。學(xué)習(xí)了!
6 樓        文友:芹芹森        2024-09-04 20:20:17
  恭喜老師獲得精品!
7 樓        文友:何葉        2024-09-04 20:25:44
  恭喜農(nóng)言老師佳作獲得精品,感謝老師對社團的支持,問好。
何葉
8 樓        文友:陌小雨        2024-09-06 09:58:27
  恭喜老師斬獲精品!
山本無憂,因雪白頭……
共 8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